
請帖。《醒世恒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請往來道士二千員,恭為 純陽真人 度誕之辰。特賷請狀拜請。”
“請狀”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請狀”指古代用于正式邀請的文書或請帖,類似于現代的邀請函。該詞由“請”(請求、邀請)和“狀”(文書、文件)組合而成,常見于明清小說等文學作品。
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中記載:“請往來道士二千員,恭為純陽真人度誕之辰。特赍請狀拜請。” 這一用例表明,“請狀”多用于宗教或正式場合的邀請。
需注意與“訴狀”“狀紙”等司法文書區分。部分非權威來源(如)提到的“請求寫狀況說明書”屬于錯誤解讀,未見于主流詞典和文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醒世恒言》原著。
請狀是一個中文詞彙,常用于古代文書或書信中,意為請求、懇求。請字是拜訪、請示的意思,狀字則指書信、文書。所以請狀可以理解為請求書信或請求文書。
請狀的部首是言字旁,其拆分為請(言字旁+龍字頭)和狀(言字旁+壯字框),請字和狀字都屬于表意字,因此它們是由具體意義的字旁和字形組合而成的。請字的總筆畫數為10畫,狀字的總筆畫數為15畫。
請狀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人們用紙筆書寫文書或書信時常常使用這個詞。至于繁體字形,可以寫作請狀,但在現代漢字書寫中,一般使用簡化字形。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字形有所不同。請字的古代寫法為「請」,狀字的古代寫法為「爿」。請狀的古代寫法為「請狀」或「請爿」。隨着漢字的演變和簡化,這些古代寫法逐漸被現代漢字所取代。
例句1: 我寫了一封請狀向政府部門申請改善我們社區的環境。
例句2: 他親自去遞交了一份請狀,請求法院給予寬大處理。
請帖、狀元、請示、狀告、請願等。
請函、請帖等。
批狀、斥狀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