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燈燭燃燒時耗費油膏。《漢書·董仲舒傳》:“積惡在身,猶火之銷膏而人不見也。” 金 元好問 《萬化如大路》詩:“斷金幾何人,年運劇銷膏。”
銷膏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拆分與曆史文獻用例中解析:
字義解析
“銷”本義為熔化金屬,《說文解字》釋為“铄金也”,引申為消耗、消散;“膏”指動物脂肪或油脂,象征滋養與能量。二字組合後,“銷膏”字面意為油脂的熔化或消耗,多用于比喻資源的耗竭或生命力的流失。
文獻用例
該詞可見于古代典籍,如《漢書·董仲舒傳》載:“積惡在身,猶火之銷膏而人不見也。”此處以油脂燃燒比喻惡行對身心的侵蝕,強調隱性消耗的後果(來源:《漢語大詞典》)。
比喻義與用法
在文學語境中,“銷膏”常隱喻財富、精力等無形資産的逐漸耗盡。例如清代學者章學誠《文史通義》中“日銷月铄”一詞,與“銷膏”同源,均指時光與精力的消磨(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此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注》等權威辭書,并結合曆史文獻中的典型用例,以呈現詞彙的準确含義及文化意蘊。
“銷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古籍及現代解釋綜合理解:
基本釋義
該詞字面指燈燭燃燒時耗費油膏,拼音為xiāo gāo。其核心意象是通過燃燒過程暗喻消耗、損耗,常用于抽象表達事物逐漸消逝或品行被侵蝕的狀态。
古籍出處與引申義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董仲舒傳》:“積惡在身,猶火之銷膏而人不見也。” 此處以“火銷膏”比喻惡行對品德的侵蝕如同燈火消耗油脂般不易察覺,強調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金代元好問詩句“年運劇銷膏” 則借“銷膏”暗指時光飛逝、生命消磨。
用法與示例
常見于文言文或文學性語境,如“處順境中,眼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形容安逸環境對人意志的消磨。現代多用于學術或文學分析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比喻内涵。
需注意:該詞現代口語中極少使用,屬于較為生僻的書面詞彙。如需深入探究,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釋。
昂藏不開眼不噎之鳥策度持虎串道躭驚受怕頂杆二麗膚立幹請攻膬過逢古驿漢缺渹湱回黃轉緑回瀾兼國兼就誡勒盡敵酒葫蘆鋗人庫錦狼外婆塄堰戀酒貪花鱗萃棂星落星滿拟貌是心非猛幹氓征昵辭屏翊毗舍破漏前朝瓊脂豈唯散工三兇身法雙豆塞聰絲人松風曲胎胞拖延土筍文格遐代舷側降龍像心適意笑毀小校窸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