俷德的意思、俷德的詳細解釋
俷德的解釋
背德。《史記·三王世家》:“悉爾心,毋作怨,毋俷德。” 司馬貞 索隱引 蘇林 曰:“俷,敗也。”《史記·褚少孫論》:“‘無俷德’者,勿使王背德也。” 章炳麟 《訄書·不加賦難》:“深宮之酋,離妿保之手,不自知其俷德,以不加賦詭炫其民者,職耳。”
詞語分解
- 俷的解釋 俷 è 背棄;敗壞:“毋俷德。”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德的解釋 德 é 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品行,品質: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備。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網絡擴展解釋
“俷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屬于較為生僻的用法,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1.基本釋義
- 讀音:fèi dé(拼音标注)
- 詞義:指“背德”,即違背道德、背棄德行。其中“俷”通“背”,表示背離;“德”指道德、品行。這一用法在《史記》《訄書》等古籍中可見。
2.文獻用例
- 《史記·三王世家》中記載:“毋作怨,毋俷德。”司馬貞索隱引蘇林注:“俷,敗也”,意為“不要敗壞德行”。
- 章炳麟在《訄書》中以“俷德”批判統治者:“不自知其俷德”,暗指當權者道德淪喪。
3.結構分析
- 構詞:屬于動賓結構,“俷”為動詞(背棄),“德”為名詞(道德)。
- 近義關聯:與“敗德”“失德”等詞含義相近,但“俷德”更強調主動背離的傾向。
4.現代使用
-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文言文語境中。當代表達類似含義時,多用“缺德”“違背道德”等更通俗的詞彙。
5.注意點
- 需與“畯德”(jùn dé,意為高尚品德)區分,二者字形、讀音、含義均相反。
- 古漢語中類似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解讀,避免望文生義。
若需進一步探究其古籍用例或引申含義,可參考《史記》索隱本或章炳麟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文章開頭>
标題:關于《俷德》的含義和相關信息
<段落1>
《俷德》的意思
《俷德》(fèi dé)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不守道義,缺乏道德行為的意思。
<段落2>
拆分部首和筆畫
《俷德》這個詞由“人”和“由”兩個部首組成;它共有11個筆畫。
<段落3>
來源和繁體寫法
《俷德》的來源十分古老,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易經·系辭上》。在繁體字中,它是「弗德」。
<段落4>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多種多樣,根據曆史演變,《俷德》在古代有多種不同的寫法。如:「乀德」、「飝德」。
<段落5>
例句
1. 他的行為違背了道德準則,顯示了明顯的《俷德》。
2. 古時的官員應該恪守《俷德》,以樹立榜樣。
<段落6>
組詞
與《俷德》相關的詞彙有:俷德者、喪失德行、失德、無德、惡德等。
<段落7>
近義詞
與《俷德》意思接近的詞彙有:不道德、無德、不守道義。
<段落8>
反義詞
與《俷德》意思相反的詞彙有:守德、遵德、守道德。
<文章結尾>
以上是關于《俷德》的含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相關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