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善人的意思、善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善人的解釋

(1) [common people]∶指普通百姓

(2) [charitable person]∶有道德的人;對人關懷、肯行善的人

原來天理昭然,佑護善人義士。——《水浒》

詳細解釋

(1).有道德的人;善良的人。《論語·述而》:“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 邢昺 疏:“善人,即君子也。” 南朝 宋 傅亮 《為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俾忠貞之烈,不泯於身後;大賚所及,永秩於善人。” 宋 葉適 《葉君宗儒墓志銘》:“然則不吝其力之所及,德施於人而身忘其憂,足以稱善人矣夫。” 張天翼 《兒女們》:“ 廉大爺 讀過書,明白道理,肯給地方上出力,誰都知道他是個善人。”

(2).健康、正常的人。 漢 王充 《論衡·訂鬼》:“狂癡獨語,不與善人相得者,病困精亂也。”

(3).普通身份的人。與奴仆婢妾相對而言。《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且夫臧獲婢妾” 李善 注引 三國 吳 韋昭 曰:“ 羌 人以婢為妻,生子曰獲;奴以善人為妻,生子曰臧。”

(4).傳說中的東方種族名。《神異經·東荒經》:“東方有人焉,男皆朱衣縞帶玄冠,女皆采衣,男女便轉可愛,恒恭坐不相犯……名曰善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善人在漢語詞典中的核心釋義指品德高尚、心懷仁愛之人,其内涵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一、基本定義

  1. 道德層面

    指具有仁愛之心、行為端正者。《漢語大詞典》釋為「善良的人;有道德的人」,強調其以仁厚為本,常行濟困扶危之舉。

    :《論語·述而》「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體現儒家對道德完人的推崇。

  2. 行為特質

    特指樂善好施、助人為樂者。《現代漢語詞典》注解為「熱心公益、常做善事的人」,如古代設立粥廠赈災的鄉紳即稱「地方善人」。

二、文化延伸

  1. 社會形象

    傳統語境中,「善人」常與「德高望重」關聯,如《醒世恒言》中「王善人」形象,代表民間對積德之人的尊稱。

  2. 哲學關聯

    道家思想中,《老子》「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将善行與自然法則相呼應,賦予其宇宙觀層面的意義。

三、近義辨析

與「好人」相比,「善人」更強調主動行善的持續性(如修橋鋪路、捐資助學);與「仁者」相較,則弱化哲學思辨色彩,更側重實踐性善舉。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商務印書館.
  3. 劉康德. 老子注釋十種[M]. 上海人民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善人”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以下是其核心含義及擴展說明:

一、核心含義:品德高尚的善良者

指心懷仁愛、道德高尚的人,常表現為樂于助人、富有同情心、行事公正誠實等特質。例如:

二、其他含義

  1. 普通百姓
    與特權階層相對,如《水浒傳》中“佑護善人義士”的“善人”即指平民。
  2. 健康正常的人
    古義中特指身心健全者,如漢朝王充《論衡》提到“狂癡獨語,不與善人相得”。
  3. 古代東方種族名
    見于部分文獻記載,屬特定曆史用法。

三、曆史演變

四、文化引用


總結來看,“善人”以道德品質為核心,兼具曆史語境下的特殊指代。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論語》《水浒傳》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閉門讀書必須殘步朝黻倒靥大綏大作調心訪世楓樹苓分務幹吉謌謡挂連絓組鬼笑窮行軍竈豪錐鶴俸角藝戒慎盡法寖廢救禍舊識爵躍開豁枯木發榮奁币廉級離枝論評螺钹某士腦頭粘土鳥得弓藏牛田旁入披麻拷迫彊青連蜻蜓點水清胄崎岖不平棄如敝屣曲江池束誡碩畫探找跳火坑同出身通邑土雨蛙井喜無縫塔香迳小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