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用绫制的通貨。《元史·奸臣傳·盧世榮》:“自 王文統 誅後,鈔法虛弊。為今之計,莫若依 漢 唐 故事,括銅鑄 至元 錢,及製綾券,與鈔參行。”
根據多個文獻來源的綜合分析,“绫券”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方向:
定義
绫券是元代由绫(一種輕薄絲織品)制成的特殊通貨,曾與銅錢、紙币并行流通,主要用于緩解當時貨币體系的虛弊問題。
曆史背景
據《元史·奸臣傳·盧世榮》記載,元代官員盧世榮為整頓鈔法虛弊問題,提出效仿漢唐舊制,鑄造銅錢并發行绫券,與紙币共同流通。
少數資料(如)認為“绫券”指以绫子為載體的贈禮或憑證,用于表達感激之情。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直接佐證,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傳。
建議進一步查閱《元史》原文或經濟史專著以驗證細節。
绫券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绫”和“券”。
“绫”字的部首是纟(纖維),筆畫數為8;“券”字的部首是刀,筆畫數為8。
“绫券”一詞用于形容極為珍貴而稀有的物品或特别有價值的禮券。據考證,“绫券”最早出現于明代,由于绫是一種上等的絲織品,而券則表示票券或憑證,因此“绫券”就成為了一種代表珍貴物品或有特殊價值的憑證的稱謂。
“绫券”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綾券」。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绫的結構稍有變化,類似于「幺穴」;而券的寫法也有一些差異,類似于「刀夕」。
這張绫券是國寶級文物,價值連城。
珍貴、禮物、無價、票券、金銀財寶等。
寶貴、稀有、難得、昂貴。
普通、平凡、廉價、無足輕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