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傾斜。《西遊記》第三八回:“彩畫雕欄狼狽,寶妝亭閣敧歪。”
“敧歪”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更多組詞或古漢語用法,可參考和中的擴展内容。
敧歪(yǐ wāi)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東倒西歪,不正直的樣子。它常用于形容事物偏斜、不穩定或行為不端正。此詞語主要用于口語和文字表達中。
敧字的部首是攴(pū)。
敧字的總筆畫數為11劃。
敧字是由“攴”和“夭”兩個字體組成的,本指斜躺着的人。後來演變為偏倚、歪偏的意思。現代漢字簡化後,敧字簡化為歪字,而攴字則簡化為攵。
在繁體字中,敧字和歪字的形态保持一緻。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在古時,敧字的字形較為明顯。攴字的寫法為“攴字”的上部分畫為一直線,下部分畫成一個彎彎曲曲的線條,表示人斜躺的樣子;夭字則寫成一反身的彎曲線條,表示斜躺的身體。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敧字。
1. 他一直敧歪着站着,看起來很不穩定。
2. 這家店明明寫着“正宗川菜”,可是做出來的菜卻敧歪了。
3. 他的觀點總是敧歪的,很少有人能接受。
組詞:敧歪不正(形容态度或言行不正直)、敧心雜念(行為不端正)。
近義詞:歪斜、傾斜、歪曲。
反義詞:端正、正直、直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