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蠖屈求伸”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下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成語字面以“尺蠖”(一種昆蟲)的屈伸動作為喻。尺蠖爬行時先屈縮身體,再伸展前進,因此“蠖屈求伸”比喻人在逆境中暫時隱忍退讓,等待時機再施展抱負。部分來源也提到,該詞可引申為因利益或困境而屈從他人,帶有貶義色彩。
較高權威來源(如、7)側重其中性本義,而部分中等權威來源(如、2)提示了引申的貶義用法。建議根據具體語境判斷其情感色彩。
《蠖屈求伸》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蠕動的小蟲在遇到困境時扭曲身體尋求自救。用來比喻為了擺脫困境而想盡各種辦法。
《蠖屈求伸》的拆分部首是“虍”和“屮”,分别是虎字的偏旁部首和山字的偏旁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22畫。
《蠖屈求伸》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喻世明言》第75回《學道尋師》的篇目中,成語原文為“蠖蠕屈歸”。後來經過演變和改編,變成了現在的《蠖屈求伸》。
《蠖屈求伸》的繁體字為「蠖屈求伸」。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蠖屈求伸》的意思并未改變,隻是字形有所差異。
1. 在經濟困境中,我們必須蠖屈求伸,尋找新的發展機會。
2. 他為了獲得晉升的機會,不惜蠖屈求伸,甚至失去了原本的自尊和底線。
1. 蛇蠖(形容形體幼小的蛇)
2. 扭曲(形容被迫改變原有狀态)
3. 求救(尋求幫助)
1. 屈服求饒
2. 曲線救國
3. 不擇手段
1. 堅守原則
2. 正直不屈
3. 不動聲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