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日的馀輝。 唐 儲光羲 《臨江亭》詩:“城頭落暮暉,城外擣秋衣。” 唐 李商隱 《桂林路中》詩:“地暖無秋色,江晴有暮暉。” 前蜀 韋莊 《紀村事》詩:“釀酒迎新社,遙砧送暮暉。”
“暮晖”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ù huī,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落日的餘輝,即夕陽西下時天空或景物上的光芒。例如唐代儲光羲《臨江亭》中“城頭落暮晖,城外搗秋衣”便描繪了黃昏時分的景象。
該詞常出現在古詩中,例如:
在成語用法中,可比喻事物的衰落或末路,如“暮晖之年”形容晚年光景。
若需進一步了解詩詞背景或具體用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暮晖》是一個漢語詞彙,可以用來形容太陽快要落山時的紅褐色光芒。暮晖一詞也可以引申為黃昏、傍晚,指的是一天接近結束時的時間段。
《暮晖》的部首是日(rì),表示和太陽有關,筆畫數為9畫。
《暮晖》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一首古詩。
暮晖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暮暉」。
在古時候,暮晖可能以另一種寫法呈現,如「黐」、「墨」等字來形容太陽西落的景象。
1. 夕陽西下,大地沐浴在金色的暮晖中。
2. 暮晖漸漸消失,天空逐漸變暗。
1. 暮晖西下
2. 暮晖餘輝
3. 朝暮晖影
1. 黃昏
2. 夕陽
1. 晨光
2. 旭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