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法章的意思、法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法章的解釋

(1).古代樂曲名。 南朝 宋 王昭之 《肆夏樂歌》:“《法章》既設,初筵長舒。”

(2).法令典章。 宋 蘇舜欽 《上三司副使段公書》:“況法章民政,稍貫於昔,益勵精力以事事,迄今踰年,吏民雖信,而當塗之稱道蔑聞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法章是漢語複合詞,由“法”與“章”組合而成,需從字源、義項及典籍用例綜合解析其含義:

一、核心釋義

  1. 法律典章

    指國家制定的法律條文與制度規範。《韓非子·飾邪》載:“當魏之方明立辟、從憲令之時……及法慢,妄予,則國日削矣”,此處“法”即法章,強調法令的嚴明與松弛直接影響國運。

    例:修訂法章以安民心。

  2. 準則與規範

    引申為普遍遵循的規則或标準。《禮記·缁衣》雲:“言有物而行有格”,鄭玄注“格,舊法也”,法章在此類語境中象征行為準則。

    例:恪守學術法章。

  3. 古代服飾制度(古義)

    特指禮制中規定的衣冠紋飾等級。《周禮·春官·司服》詳列“王之吉服有九章”,章紋象征身份,合稱“法章”,體現禮法秩序。

二、權威典籍佐證

三、語義演變脈絡

該詞始見于先秦法制文獻,漢唐後強化制度屬性,現代漢語中“典章制度”為其常用義,古服飾義漸隱。其構詞邏輯體現“法主約束,章顯條文”的互補關系,凝結中國古代“禮法一體”的文化特征。


參考來源:

  1. 國學網《韓非子》原文庫
  2. 中華經典古籍庫《禮記》注疏
  3.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周禮》
  4.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7卷
  5. 《辭源》(第三版)酉集·水部

網絡擴展解釋

“法章”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其解釋綜合了多個來源的考證:

  1. 古代樂曲名
    指南朝宋時期的一種禮儀樂曲,常用于正式場合。例如王昭之在《肆夏樂歌》中提到“《法章》既設,初筵長舒”,說明其用于宴席或儀式開場。

  2. 法令典章
    指國家或機構制定的法律、規章制度。宋代蘇舜欽在《上三司副使段公書》中寫道“法章民政,稍貫于昔”,強調法律對民政的規範作用。現代語境中,該詞可引申為強調法律權威或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如商業合同、社會秩序等領域。

補充說明

以上信息綜合了古籍記載及權威詞典釋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蒙遨賞八大胡同謗诽闆授镳旗标揚冰障彩暈雠夷蠢胖麤迹當着矮人,别說矮話端厚訪外護感納寡孀汗馬功勞號服鯸鮧淮安彟矩呼圖克圖減法瀸洳接翼經濟規律旌善懲惡敬祝進往卷摺看法儈佞旒紞理想腼覥民田目瞪舌彊木妖捏塑農學院平正齊列起賽七縱八跳全材壤地師父受書孰複俗不可耐歲滿他山吞贜萬彙相反下尊洩憤犧和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