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莽 所設官名。即大司農,九卿之一,主掌全國財賦。也稱“羲和”。《漢書·外戚恩澤侯表》:“ 紅休侯 劉歆 ,以侍中、犧和與 平晏 同功侯。”《漢書·王莽傳中》:“犧和置酒士,郡一人,乘傳督酒利。”
“犧和”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語,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制度來理解:
犧和是王莽新朝時期設立的官名,屬于九卿之一,主掌全國財賦,相當于漢代的大司農,有時也寫作“羲和”。
部分資料提到“犧和”可能指兩種祭祀牲畜的結合(犧牛與和牲羊),象征對立事物的融合。但此說法未見于高權威性文獻,可能為引申或誤傳。
“犧和”的核心含義是王莽時期的財政官職,其他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書》等原始史料。
《犧和》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平等友好的和睦相處。
《犧和》的部首是牛,共有10個筆畫。
《犧和》源于《詩經·小雅·小明》:“在犧牛茂,在車旁。”這裡的“犧牛”一詞指的是用于祭祀的牛,意味着祭祀時的平等和諧。
《犧和》的繁體字是「犧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犧和》的組成部分是“卩”和“口”,其中的“卩”表示尊重、敬畏,而“口”則代表着和睦相處。
1. 我們應該以犧和的心态對待他人,共同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2. 這個國家以犧和為基石,實現了不同民族的共存。
犧牛、和睦、均犧、愉和、融洽等
和諧、友好、融洽、和順
紛争、沖突、不和、敵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