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鯸鮧的意思、鯸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鯸鮧的解釋

河豚。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支動》:“鯸鮧魚,肝與子俱毒,食此魚必食艾。” 清 洪亮吉 《北江詩話》卷一:“藐江鄉之風味,首鯸鮧之足誇,是也。”參見“ 鯸鮐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鯸鮧(hóu tí)是漢語中對河豚的古稱,特指一類具有毒性且腹部膨脹的魚類。以下從權威詞典及文獻角度解析其詳細釋義:

一、核心釋義

  1. 古稱河豚

    指鲀科魚類的統稱,其腹部遇險時可充氣膨脹,内髒及血液含劇毒。《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鯸鮧,即河豚也。”

    特征:

    • 體型圓鈍,口小牙銳;
    • 背部暗色帶斑紋,腹部淺白;
    • 受驚時吸水膨脹成球狀自衛。
  2. 毒性警示

    《本草綱目·鱗部》載:“鯸鮧……肝及子有大毒,誤食緻死。” 其毒素為河豚毒素(TTX),0.5毫克即可緻命,需專業處理方可食用。

二、名稱源流

三、文化意涵

  1. 食俗争議

    古人既畏其毒,又嗜其鮮。蘇轼詩雲“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反映矛盾心理。

  2. 藥用記載

    《開寶本草》載其肝可外敷治疥癬,但強調“禁内服”。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李時珍《本草綱目》(萬曆刻本)
  3. 羅願《爾雅翼》(宋代博物學著作)
  4. 蘇轼《惠崇春江晚景》詩注(中華書局全集)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鯸鮧”一詞的詳細解釋,目前提供的搜索結果中未直接涉及該詞。不過結合漢字結構和相關魚類名稱的構詞規律,可以嘗試推測:

  1. 字詞拆分解析

    • “鯸”在古漢語中常用于“鯸鲐”(即河豚的别稱),如《本草綱目》記載其有毒特性。
    • “鮧”通常指鲇魚,如《爾雅·釋魚》中“鮧,鲇也”,形容體滑無鱗的淡水魚。
  2. 可能含義推測
    兩字組合“鯸鮧”可能為古代文獻中對某類魚的特稱,或指形态兼具河豚與鲇魚特征的魚類。但因缺乏直接出處,需謹慎采用。

  3. 建議核實途徑

    • 查閱《漢語大字典》《辭源》等權威辭書;
    • 檢索古代文獻或地方志中相關魚類記載;
    • 确認是否為方言或特定文本中的異體字。

由于當前信息有限,建議提供更多上下文或檢查詞語拼寫,以便進一步精準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

奧處班聲伴樂鼈珠倡引朝坐丑土穿楊垂蔭輴車丹藕大亞灣核電站吊哭東坡發愧方頭仿照甘棠之惠鬼頭關竅谷飲寒邸毀讒胡孫藤解讀金晨鏡見九醞法俊郎克堪克祚兩抵離館覓婚泯棼莫不牧羊哀話農本拍話排連沛遲嫔媵譬似閑乾嬭婆敲冰求火棄官情調權假容奸塞雁三孔史德時評爽暢水溝素火腿銅子外夷望風而逃五陵兒銜橛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