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目瞪口呆 ”。 宋 陳亮 《衆祭潘用和文》:“俄而於朋輩之中奪其一人而去,使其徒回皇四望,而目瞪舌彊,不知所以為策。”
“目瞪舌彊”是一個成語,讀音為mù dèng shé qiáng,屬于聯合式結構的中性成語,與“目瞪口呆”同義,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以下是詳細解釋:
釋義
指人在極度震驚、恐懼或意外時,雙眼發直、舌頭僵硬,暫時失去言語或行動能力的狀态。
出處
最早見于宋代陳亮的《衆祭潘用和文》:“俄而于朋輩之中奪其一人而去,使其徒回皇四望,而目瞪舌強,不知所以為策。”。
用法
作謂語、定語或狀語,多用于書面語境。例如:“聽聞噩耗,衆人皆目瞪舌彊,久久不能回神。”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出處或例句,可參考宋代文學作品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目瞪舌強》是一個成語,意為目光呆滞,嘴巴張大,形容震驚、吃驚或不知所措的樣子。
《目瞪舌強》這個詞由三個部首組成:目、⺮(左邊的部分為竹子偏旁)、舌。它的總筆畫數為24劃。
《目瞪舌強》最早出現于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一書中,用來形容人對不可思議或難以理解的事情感到驚訝。
《目瞪舌強》是《目瞪舌強》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發生過一些變化,包括《目瞪舌強》的字形。具體的演變過程可能需要進一步研究。
1. 他聽到老闆的報價後,整個人都目瞪舌強,不知道該說什麼。
2. 看到小狗會說話的視頻,我不禁目瞪舌強,覺得這世界真是奇妙。
目視、瞪眼、舌尖、舌頭、強烈
驚訝、驚愕、吃驚、愕然
鎮定、冷靜、泰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