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梵文。《翻譯名義集·宗翻譯主》:“要識梵言,不墜彼學。”參見“ 梵文 ”。
“梵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佛教文化及古印度語言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梵言即梵文(梵語),指古印度的書面語言,主要用于佛教經典和宗教文獻的書寫。該詞源自佛教術語,常與佛經翻譯及傳播相關,例如《翻譯名義集》中提到“要識梵言,不墜彼學”,強調掌握梵文對理解佛學的重要性。
佛教語境
在佛教中,“梵言”特指佛經原文或與佛教相關的語言表達,如“梵本”(梵文書寫的佛經)、“梵磬”(佛寺法器)等。
語言學角度
梵語(Sanskrit)是印歐語系中的古典語言,被印度教、佛教等宗教奉為神聖語言。其書寫形式稱為“梵文”,漢傳佛教認為此語言由守護神梵天所創。
作為名字時,“梵言”寓意清淨智慧,體現對佛教文化的尊崇。但在通用語境中,其核心含義仍聚焦于梵文及佛教經典語言。
如需進一步了解梵語語法或佛經翻譯曆史,可參考語言學專著或佛教文獻。
梵言(fàn yán)一詞在漢語中指的是梵語,也即梵文。梵語是古代印度的宗教語言,亦是印度教的經典語言,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梵言又經常用來指代宗教、神聖、崇高的言辭。
梵言由兩個部首組成:木和言。木部表示木頭或木料,象征聲音、語言。言部則代表說話、言論。梵言的結構也是由左到右,由上到下,形如中國漢字。
梵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千年至前1千年的印度種族遷徙。雖然梵語早期并無文字,但依靠傳說、頌歌和教義口頭的形式流傳下來。後來,梵文終于發展成了宗教儀式、詩歌和文學的書面語言。
梵言的繁體字為「梵語」,與簡體字「梵語」的意思相同,隻是形式上的差别。
在古時候,漢字對梵言的寫法一直有變化。最早的時候,是直接引進了梵文的原型寫作梵文。後來,漢字逐漸出現了創新,開始采用了意符加音符的形式,如「我怵飡」,其中「飡」為音符,表示發音。再後來,「飡」被音意符「言」所取代,成為了現在我們所知的「梵」。
1. 梵言是印度教的經典語言。
2. 這個宗教儀式中使用了梵言。
3. 梵言帶給人們一種崇高的感覺。
組詞:梵言詩、梵言文學、梵言經典
近義詞:梵語、梵文
反義詞:俗語、俗文、俗文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