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春秋 晉 之 狐偃 、 趙衰 、 賈佗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晉文公 ﹞有三士足以上人,而從之。” 宋 馬永易 《實賓錄·三士》:“ 晉公子 有三士足以上人……三士,謂 狐偃 、 趙衰 、 賈佗 。”
(2).指古之 許由 、 巢父 、 池主 三隱者。《藝文類聚》卷三六引 三國 魏 曹植 《許由巢父池主贊》:“ 堯 禪 許由 , 巢父 是恥。穢其圂聽,臨河洗耳。 池主 是讓,以水為濁。嗟此三士,清足厲俗。”
(3).指 春秋 齊 之 公孫接 、 田開疆 、 古冶子 。三人勇而無禮, 晏子 認為将危害國家,準備除掉他們,請 景公 賜三人二桃,論功而食。三人相争不下,皆不食桃,自刭死。事見《晏子春秋·谏下二四》。 三國 蜀 諸葛亮 《梁甫吟》:“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元 張可久 《慶東原·次馬緻遠先輩韻》曲:“殺三士,因二桃,不如 五柳 莊前卧。”
“三士”一詞在不同曆史文獻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狐偃、趙衰、賈佗,三人均為晉文公重耳的重要輔臣。據《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晉文公流亡期間,此三人憑借卓越才能助其複國,最終成就霸業。
指許由、巢父、池主,皆為傳說中的高潔隱者。三國時期曹植在《許由巢父池主贊》中描述:許由拒絕堯的禅讓,巢父聽聞後以水洗耳,池主因水被污染而避讓,三人以清高品行聞名。
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人勇猛但驕橫,晏子為消除隱患,設計讓景公賜二桃令其論功争奪。因争桃相讓不下,三人最終自刎而死。此典故出自《晏子春秋·谏下》,體現權謀與忠義沖突。
以上内容綜合自多來源,若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左傳》《晏子春秋》等原典。
《三士》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三個有德行、才華和學識的人,常用來形容非常卓越的人才。
《三士》的部首是三個人的部首(亻),字的總筆畫數是10畫。
《三士》一詞來源于《左傳》,形容齊國三位傑出的賢人。
在繁體字中,「士」字部分會寫成「士」。
古時候,「三士」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稍有不同,「三」字會寫成「叁」字。
1. 他們三個人可謂是三士中的佼佼者。
2. 這個團隊中擁有三士,各有所長,能夠迅速解決複雜的問題。
1. 同類詞:賢士、名士、達士、高士。
2. 出現在成語中的詞:三士奇觀、三賢五狂。
1. 賢士:有德行、才華和學識的人。
2. 名士:有聲望和才華的學者。
庸才:指沒有才華和學識,不懂得發揮自己才能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