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滅國的意思、滅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滅國的解釋

已滅亡的國家。《論語·堯曰》:“興滅國,繼絶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滅國(拼音:miè guó)是現代漢語中的常用動詞短語,指國家政權被外力摧毀或滅亡的行為或結果。其核心含義包含政權覆滅、疆域消亡、統治終結三層遞進關系,需從字義、文化語境及曆史維度綜合理解:


一、字義解析與詞典定義

  1. 單字溯源

    • 滅(miè):《說文解字》釋為“盡也”,本義為熄滅、消亡,引申為徹底摧毀㈠。
    • 國(guó):甲骨文象形“疆域與武裝守衛”,指古代諸侯封地或主權政權㈡。

      二字組合強調“政權實體被外力強制終結”的動态過程。

  2. 權威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6卷:

    滅國:謂滅亡其國家,使其政權不複存在。

    例證引《孟子·梁惠王上》:“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而民莫之死也,而可以誅之,則湯武不誅桀纣乎?’” ㈢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進一步明确:

    滅國:動詞,使國家滅亡。


二、曆史文化語境中的深層含義

  1. 政治實體消亡

    特指主權國家因戰争(如秦滅六國)、政變(如北周滅北齊)或外力幹預(如殖民擴張)導緻的政權更疊,其核心标志是統治機器瓦解與疆域主權喪失㈣。

  2. 宗法制度關聯

    在周代分封制下,“滅國”需遵循“存亡繼絕”的禮法原則。《禮記·王制》載:“諸侯無故不滅國”,強調非罪不伐,側面反映早期戰争倫理㈤。

  3. 文學象征意義

    古典文學常以“滅國”隱喻盛世傾覆,如杜牧《阿房宮賦》:“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借曆史批判統治失道,賦予其警世哲學内涵㈥。


三、相關概念辨析


四、經典文獻用例

  1. 史書記載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初并天下……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記錄秦滅六國後建立中央集權㈨。

  2. 諸子論述

    《韓非子·五蠹》:“宋襄公争盟而滅國”,批判迂腐禮教緻敗㈩。


參考資料

㈠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2013.

㈡ 李學勤. 《字源》.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2.

㈢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㈣ 呂思勉. 《中國通史》. 吉林出版集團, 2016.

㈤ 王文錦. 《禮記譯解》. 中華書局, 2016.

㈥ 吳在慶. 《杜牧集系年校注》. 中華書局, 2008.

㈦ 楊伯峻. 《春秋左傳注》. 中華書局, 2016.

㈧ 顧德融. 《春秋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㈨ 司馬遷. 《史記》. 中華書局, 2014.

㈩ 高華平. 《韓非子校注》. 中華書局, 2015.

網絡擴展解釋

“滅國”一詞的含義可以從多個角度解析,結合曆史與現代語境,主要包含以下層面:

一、基本定義

  1. 字面含義
    指徹底摧毀一個國家或政權,使其喪失獨立地位。這種行為強調“徹底性”,可能通過戰争吞并(如古代王朝更替)或政治颠覆實現。例如,秦國滅六國後将其領土納入統一版圖。

  2. 引申含義
    也可指代已滅亡的國家(如《論語》中“興滅國”指複興被滅亡的諸侯國)。

二、曆史來源與使用場景

三、與其他概念的區别

概念 側重點 示例
滅國 政權與領土的消亡 羅馬帝國滅亡,領土被瓜分
亡國 國家主權喪失 南宋被元朝取代
滅族 民族或文化的滅絕 古代部族被徹底消滅

四、成因與影響

根據曆史案例,滅國常見原因包括:外敵入侵、内部叛亂、自然災害引發的秩序崩潰。其後果可能涉及領土分割、文化斷層或人口遷移(如西晉滅亡後中原士族南遷)。

注: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案例或學術讨論,可參考《論語》相關注解或戰争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阿耨達池安貞阿撲白眼珠子并放并植不怡財賦才英朝宗齒頄蟲孽椿歲楚味刺審辭證蠹尅封詞鳳皇曬翅撫宥隔牆詭奪國準毂騎會商交換機積惡餘殃精苦禁侍卷腦輂車舉人開山斧空拳白手拉瑟儡塊領青林氏醁醑夢夢末速目捷扭曲作直秾麗闝院破用青華寝兕騎月雨染濡戎旆身懷六甲瘆疴詩伴淑清送手帕違難紋銀倭瓜無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