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黍秫的意思、黍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黍秫的解釋

黍和秫。子實都具黏性,可釀酒。《管子·輕重丁》:“正月之朝,穀之始也。日至百日,黍秫之始也。”《周書·異域傳下·波斯》:“其五穀及禽獸等,與中夏畧同,唯無稻及黍秫。” 宋 晁沖之 《東陽山人僻居》詩:“旁山多闢黍秫田,碧溪東流汲春醖。”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二·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黍秫是漢語中一個指代特定谷物的複合詞,需拆解為“黍”與“秫”分别釋義,再綜合理解其文化内涵。以下從字形、本義、引申義及文化應用角度分析:


一、單字釋義

  1. 黍(shǔ)

    • 本義: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籽實稱“黍子”,去皮後為黃米。古列為“五谷”(稻、黍、稷、麥、菽)之一。
    • 字形溯源:甲骨文象形為散穗谷物,《說文解字·黍部》載:“黍,禾屬而黏者也。從禾,雨省聲。”
    • 特性:黏性品種可釀酒,非黏性稱“穄”(jì)。《王力古漢語字典》注:“黍有黏與不黏兩種。”
  2. 秫(shú)

    • 本義:黏性谷物統稱,特指黏高粱(蜀黍),亦包括黏粟(黃米)、黏稻。《說文解字·禾部》:“秫,稷之黏者。”段玉裁注:“秫為黏稷,而不黏者亦通稱為稷。”
    • 擴展義:泛指可釀酒的黏性谷物原料,《齊民要術》多次提及“秫米酒”制法。

二、複合詞“黍秫”的語義

“黍秫”為近義複合詞,強調黏性谷物的屬性,具體指向兩類作物:

  1. 黍的黏性品種(黃米):古代主用于釀酒、制糕。《詩經·豳風·七月》:“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其中“黍”包含黏黍。
  2. 高粱的古稱:宋以前文獻中“秫”常指高粱,如《本草綱目》載:“秫即粱米、粟米之黏者……北地呼高粱為秫秫。”

核心定義:黍秫統指具有黏質特性的谷物,以黃米(黏黍)和高粱為主,是古代釀酒、制饴糖的核心原料。


三、文化意涵與曆史應用


權威參考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
  3. 賈思勰《齊民要術》(農業出版社校釋本)
  4. 李時珍《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本)
  5. 鄭玄《周禮注》(《十三經注疏》本)
  6. 顔師古《急就篇注》(《叢書集成初編》本)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标注版本信息供學術查證。現代詞典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黍”“秫”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

“黍秫”是古代對兩種黏性谷物的合稱,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二、區别與聯繫

  1. 黏性差異
    黍的子實有黏與不黏之分,而秫特指黏性品種。例如,李時珍提到“粟中黏者為秫”,說明秫屬于粟類中的黏性變種。
  2. 用途
    兩者均用于釀酒,如《管子》記載黍秫是釀酒原料;非黏性黍則直接食用。

三、曆史文獻記載

四、現代認知誤區

古人常混淆黍、稷、秫的分類。例如,李時珍指出“以秫為黍”是錯誤,實際應區分粟(小米)、黍(黃米)和秫(黏性變種)。

黍秫是古代對黏性谷物的統稱,具體分類因時代和地域存在差異,核心特征為可釀酒。需結合文獻上下文判斷具體所指作物。

别人正在浏覽...

愛尚聱牙诘曲白明日冰槊擦西寵臣蟲霜搊擡吹鼓手此起彼落貸假單乏登宰吊杠抵拒帝秦鬥亂蹲小號額娘燔炮乖叛合二為一黃絹詞會茶将仕奸禽教治急公好施金飗謹始卷席而居句贅癞子淩弱暴寡亂紀鸾扇霾曀盤折趴窩骞崩前街後巷桑主觞賓適稱送給宿嫌太陽能探照燈條解支劈蝭跂吐實萬全之計文吏烏鰂墨下斷語詳僵鮮颢賢侯箫幹谿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