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話。 章炳麟 《文學說例》:“ 遷 固 所録,若 蒯徹 説 信 、 伍被 諫 安 ,仍其本話,無所增損。”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三篇:“口吻有大類 宋 人者,則以鈔撮舊籍而然,非著者之本語也。”
“本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原話”或“未經修改的原始話語”。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
根據章炳麟《文學說例》和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引用,“本語”特指作者或說話者的原始表達,強調未被後人增删、纂改的原本内容。例如章炳麟提到史書中的對話“仍其本話,無所增損”,即保留了原貌。
使用場景
詞源分析
“本”字本義為草木的根,引申為事物的根源(如“根本”),因此“本語”可理解為“根源性的話語”。這一構詞邏輯與“本意”“本源”等詞類似,均強調原始性。
“本語”多用于學術及文學領域,強調語言的原生性和真實性。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章炳麟和魯迅的相關著作。
《本語》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本地的語言”或者“當地人使用的語言”。它可以用來指代某個地區或群體的特定方言、口語或俚語。
《本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本”字的部首“木”,右邊的部首是“言”字的部首“言”。
《本語》共有8個筆畫,其中“木”部2畫,“言”部6畫。
《本語》這個詞的源起比較明确,它是由“本”和“語”兩個字組合而成。其中,“本”字的意思是“根源”、“基礎”、“起源”,而“語”字則表示“語言”。綜合起來,“本語”表示的就是“根植于本地的語言”。
《本語》的繁體寫法為「本語」。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和甲骨文等古代文字的記載,古代漢字「本」的寫法變體繁多,有時表現為像一棵小樹的形狀,有時則更加象形化,像一根上身稍彎的盤土。
在漢字演變過程中,「語」的古代寫法也有一些變體,但總體上保持了矩形框架的結構。
1. 這裡的人們使用的是當地的本語,所以你可能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
2. 雖然他在外地長大,但他仍然能夠說一口流利的本語。
《本語》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
1. 次本語:指在某地區或群體中被當作第二種語言的語言。
2. 本語教學:指以當地語言為媒介進行教學的一種教育模式。
近義詞:方言、口語
反義詞:外語、異國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