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欺詐不實之言。《南史·賊臣傳·侯景》:“陛下納其詭語,求與連和,臣亦竊所笑也。”
“詭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欺詐不實之言,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帶有欺騙性質的虛假言論或不可信的話語,常用于形容刻意編造的謊言或誤導性言辭。例如《南史·賊臣傳·侯景》中提到:“陛下納其詭語,求與連和,臣亦竊所笑也。”
字義拆分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批判性語境中,描述政治、軍事等場景中的策略性謊言。例如古代臣子勸谏君主時,可能用此詞揭露敵對勢力的虛假承諾。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近義詞(如“詐言”“虛辭”)或具體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
詭語是指言語中帶有欺騙、狡詐、虛假意味的話語。在人際交往中,有些人可能會使用詭語來迷惑他人,達到自己的目的。
詭語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讠和言。其中讠是表示“言語”意思的部首,而言則表示“說話”意思的部首。根據部首檢字法,我們可以将詭語分解為“讠”和“言”兩個部分。它的總共有9畫。
詭語這個詞來源于漢語,早期記錄可追溯到明代。在古代的社會中,人們對于詭計和謊言非常警覺,所以這個詞的出現也代表了人們對欺騙和虛假言語的重視。
在繁體中,詭語的寫法為「詭語」,使用的漢字形狀更加複雜,但仍能保留原有的意義。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方式中,詭語的寫法是「詭語」。古時的寫法相對簡單,仍保留了現代漢字的意義。
1. 他以一種詭語說服了我,我差點上了當。 2. 她的詭語讓我陷入了困境,無法分辨真相。
1. 詭計 2. 詭秘 3. 詭異 4. 詭術
1. 謊言 2. 騙局 3. 欺騙 4. 詐騙
1. 真話 2. 實話 3. 坦誠 4. 正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