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抄撰的意思、抄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抄撰的解釋

抄集編撰。《南齊書·孔稚珪傳》:“抄撰同異,定其去取。”《南史·陸瑜傳》:“時皇太子好學,欲博覽羣書,以子集繁多,命 瑜 抄撰,未就而卒。”《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十一年》:“請五禮各置舊學士一人,今自舉學古一人相助抄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抄撰"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抄"和"撰"兩個動詞組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文獻整理、編纂過程中的一種特定工作方式。其核心含義是抄錄并編纂,具體指有選擇地摘抄、輯錄已有的文獻資料,并加以整理、編排,最終形成新的著作或彙編。

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1. 核心釋義:

    • 抄:指謄寫、抄錄、摘取。即從已有的書籍、文章中選取、謄寫所需的内容。
    • 撰:指撰寫、編纂、著述。即對抄錄下來的材料進行整理、編排、加工,有時也包含撰寫按語、評論或補充内容。
    • 合義:因此,“抄撰”就是将“抄錄”和“編纂”兩個動作結合起來,指在編纂書籍(如類書、總集、選集、叢書等)時,從各種來源摘抄相關材料,然後進行系統性的編排、整理,最終形成一部新書的過程。它強調的不是完全原創的寫作,而是基于已有文獻的彙集、選擇和再組織。
  2. 特點與辨析:

    • 非原創性:與純粹的“著述”或“創作”不同,“抄撰”的成果主要建立在已有文本的基礎上,其價值在于選材的眼光、編排的體例和整理的功夫。
    • 選擇性:“抄”意味着有目的地摘取,而非全文照搬。抄撰者會根據編纂目的篩選材料。
    • 系統性:“撰”意味着對摘抄的材料進行歸類、排序、整合,使其形成一定的體例或系統。
    • 與“編纂”的關系:“抄撰”可以看作是“編纂”的一種具體方式或手段,尤其指那些大量依賴摘抄前人文獻的編纂工作。
    • 與“抄襲”的區别:雖然都涉及“抄”,但“抄撰”是公開的、有明确編纂目的的文獻整理活動,其成果(如類書)會明确标注或暗示材料的來源(盡管古代标注不如現代規範),其目的是彙集知識、便于檢索或保存文獻。而“抄襲”則是剽竊他人成果冒充己作,是學術不端行為。
  3. 應用場景:

    • 類書編纂:這是“抄撰”最典型的應用。如唐代的《藝文類聚》、《初學記》,宋代的《太平禦覽》、《冊府元龜》等大型類書,都是官方組織學者“抄撰”而成,從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摘錄詞條、典故、詩文,按門類編排。
    • 總集、選集編訂:編纂詩歌總集(如《文選》)、文章選集等,也需要從衆多作品中“抄撰”出符合标準的篇章。
    • 叢書輯錄:彙編叢書時,将選定的單種書籍抄錄或整理後彙集在一起出版。
    • 文獻整理與保存:古代學者在整理古籍、輯佚(從其他書中輯錄已佚著作的片段)等工作中,也常采用“抄撰”之法。

“抄撰”是一個描述古代文獻整理工作方式的重要詞彙,意指有選擇地摘抄已有文獻資料,并對其進行系統性編排、整理以編纂成新書的過程。它體現了古人在知識管理、文獻保存和傳播方面的智慧,是類書、總集等大型典籍得以産生的主要方法。其核心在于“選”與“編”,而非原創寫作。

網絡擴展解釋

“抄撰”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āo zhuàn,意為抄集編撰,即通過搜集文獻資料并進行整理和編纂的過程。

具體解析:

  1. 基本釋義
    指将分散的文獻内容收集、摘錄後,按照一定體例或主題重新編排成書或文章。這種活動在古代文獻整理中較為常見,尤其用于編纂典籍或彙編學術材料。

  2. 古籍例證

    • 《南齊書·孔稚珪傳》提到“抄撰同異,定其去取”,說明通過對比不同文獻的異同來篩選内容。
    • 《南史·陸瑜傳》記載南朝太子因書籍繁多,命人抄撰群書,可見其作為文獻整理手段的實用性。
  3. 出處與用法
    該詞多用于描述曆史文獻編纂行為,如《資治通鑒》中提及“抄撰”五禮典籍,強調其系統性。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主要用于學術讨論或古籍研究領域。

“抄撰”反映了古代知識整理的方法,兼具“抄錄”與“編纂”雙重含義,是中華文化中文獻保存的重要形式之一。

别人正在浏覽...

拔類超羣八米詩邦儲闆襲閉門卻掃才然朝采弛廢大獃酖溺禱頌雕頹帝德耳鼠反覆手奮飛蜂蝶隨香風掃服輸割奪工言呱打打官錢何何黑衣渙發花曲回伏昒漠監場绛紗金剛藏迥乎不同伎術課事挎兜,挎兜兒恅愺靈胥禮書茫然失措門衢模棱兩端骈跗潑梭梭蒲陶浦溆橋腳绮文鵲戶日阕三望車螪何商展生知使能太夫人踏逐象形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