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災八難的意思、三災八難的詳細解釋
三災八難的解釋
[suffer from one ailment after another;numerous adversities and calamities] 佛教以水災、火災、風災為三大災,刀兵、饑馑、疫病為三小災。八難指影響修道成佛的八種障礙,如作惡多端、安逸享受等。後泛指各種疾病災難
詳細解釋
(1).猶言多災多難。《紅樓夢》第六一回:“況且自己又三災八難的,好容易懷了一個哥兒,到了六七個月還掉了。”
(2).意外災難。 王願堅 《後代·媽媽》:“這錢你存着,孩子要有個三災八難的,費心你請大夫給治治。”亦作“ 三災六難 ”。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二四回:“誰家也有三災六難哩!互相幫助嘛!”
詞語分解
- 三災的解釋 佛教謂劫末所起的三種災害。刀兵、疫疠、饑馑為小三災,起于住劫中減劫之末;火、風、水為大三災,起于壞劫之末。見《俱舍論·分别世品》。亦泛指災難。 南朝 梁元帝 《攝山栖霞寺碑》:“風來露歇,日度霞輕,
- 八難的解釋 .指 漢 張良 向 劉邦 所陳八件難以做到的事。 楚 漢 戰争期間, 郦食其 說 劉邦 立六國後以樹黨, 張良 為陳八難,乃止:一、難以制 項籍 之死命,二、難以得 項籍 之頭,三、難以封聖人之墓
專業解析
“三災八難”是漢語中一個融合佛教思想與世俗語義的複合式成語,其内涵可從詞源、宗教釋義及現代引申義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與宗教釋義
該詞由“三災”與“八難”兩部分構成。
- 三災:佛教術語中分為“小三災”與“大三災”。
- 小三災指刀兵災(戰争)、疫疠災(瘟疫)、饑馑災(饑荒),見于《俱舍論》卷十二;
- 大三災為火災、水災、風災,對應世界毀滅時的劫難,載于《法苑珠林》卷九十八。
- 八難:原指阻礙修行的八種困境,如堕地獄、生畜生道等(出自《增壹阿含經》),後世俗化引申為疾病、困厄等生活磨難。
二、現代語義演變
在當代漢語中,“三災八難”脫離宗教語境,泛指人生中遭遇的諸多不幸與挫折。例如:
- 健康層面:形容體弱多病,如“這孩子從小三災八難不斷”;
- 生活層面:指代接踵而至的禍事,如“今年家裡三災八難全趕上了”。
三、權威引用與考據
- 《漢語大詞典》定義其為“泛指各種災難疾病”,體現佛教文化對漢語詞彙的滲透;
- 民俗研究著作《中國俗語大辭典》進一步注解其“強調災禍頻繁且種類多”的引申用法。
此詞條釋義綜合佛教經典、詞典條目及民俗研究,完整覆蓋其宗教起源、語義泛化過程及現代應用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
“三災八難”是源自佛教的術語,後演變為漢語成語,泛指多災多難或災禍接連不斷的現象。以下從佛教本義和世俗引申義兩方面詳細解釋:
一、佛教本義
-
三災
分為“大三災”和“小三災”:
- 大三災(世界毀滅性災難):火災、水災、風災,發生于世界“壞劫”末期。火災焚毀初禅天以下,水災淹沒二禅天,風災摧毀三禅天。
- 小三災(人類社會的災難):饑馑(食物短缺)、疾疫(疾病蔓延)、刀兵(戰争沖突),出現于“住劫”後期衆生道德衰敗時。
-
八難
指阻礙修行成佛的八種困境,具體包括:
- 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
- 盲聾喑啞(身體殘缺);
- 世智辨聰(沉迷世俗智慧);
- 佛前佛後(生于無佛時代);
- 郁單越國(北俱蘆洲,享樂無修行);
- 長壽天(無佛法傳播的外道天界)。
二、世俗引申義
- 泛指多災多難
如《紅樓夢》中形容林黛玉“素日是個有心的,況且他也三災八難的”,指體弱多病或命運坎坷。
- 擴展為人生八苦
部分解釋将“八難”與佛教“八苦”(生、老、病、死、愛别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盛)結合,強調人生無常與苦難。
三、文化影響與用法
- 佛教中“三災八難”強調因果與修行障礙,而俗語更側重現實生活的磨難。
- 現代多用于形容接連不斷的困境,如疾病、意外等,帶有一定誇張修辭色彩。
若需了解如何避免“三災八難”,佛教主張行善積德、精進修行,世俗層面則強調預防與積極應對(如儲備物資、保持健康等)。
别人正在浏覽...
阿姆斯特丹半周刊寶珈貝塔射線冰嬉才格晨鹄厄苦分崩離析奉時枌榆佛隴符别敢于廣成鹳井橫搶硬奪紅雨火帽祭菜街坊家金汋稽閱絶人開啟空谛寬松了道烈山氏林林央央柳昏花暝砢麼買庸麻亮毛目冥司釀雪娉姈起獲清時稔惡藏奸熱暍柔緩賞罰分審邵平瓜世族四犯死勁兒嵩山三阙宿分歲賂彈簧秤桃葉女通接兔輪王慎中五陵英少鄉傭憲駕纖芥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