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哀的意思、七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哀的解釋

(1). 魏 晉 樂府的一種詩題。起于 漢 末。 漢 王粲 、 三國 魏 曹植 、 晉 張載 皆有《七哀詩》,為反映社會動亂,抒發悲傷感情的五言詩。《文選·曹植<七哀詩>》 唐 呂向 題解:“七哀,謂痛而哀,義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聞見而哀,口歎而哀,鼻酸而哀也。” 隋 江總 《在陳旦解酲共哭顧舍人》詩:“獨酌一樽酒,高詠七哀詩。” 唐 杜甫 《垂白》詩:“甘從千日醉,未許七哀詩。” 元 薩都剌 《同克明曹生清明日登北固山和韻》:“共君且飲酒一鬥,處世不必歌七哀。”

(2).泛指多種哀傷。 唐 陸龜蒙 《次幽獨君韻》:“落日送萬古,秋聲含七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七哀是魏晉時期出現的一種特殊詩歌體裁,以抒發深沉哀痛之情為主要特征。其名稱中的“七”并非确指七種哀傷,而是泛指多種、深重的悲慨;而“哀”則點明了詩歌的核心情感基調。該體裁通過描繪戰亂、離别、民生疾苦等場景,集中體現了詩人對時代苦難的深刻體悟與悲憫情懷。

一、核心釋義與文學特征

  1. 主題集中:以亂世中的個人遭遇或社會慘象為切入點,如王粲《七哀詩》描繪“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戰後荒涼,表達對百姓流離的痛心。
  2. 情感濃烈:通過具象場景(如“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強化悲怆感,形成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3. 群體性叙事:突破個人抒情局限,将個體命運置于社會動蕩背景下,展現時代的集體創傷,如張載《七哀詩》對帝王陵寝遭毀的哀歎。

二、曆史背景與體裁流變

“七哀”興起于漢末建安時期,與當時軍閥混戰、瘟疫頻發的社會現實密切相關。曹植、王粲等文人以現實主義筆法記錄民生疾苦,使該體裁成為建安風骨的代表形式之一。唐代以後,“七哀”逐漸演化為泛指抒寫哀思的詩歌類型,但其原始内涵仍與建安文學緊密關聯。

三、代表作品與文學價值

王粲《七哀詩三首》被公認為典範之作,其中第一首以“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的意象,将個人漂泊之哀升華為家國之恸,奠定了七哀詩的悲壯美學風格。此類作品不僅具有史料價值,更因其“志深而筆長,梗概而多氣”的特點,成為研究魏晉文學思想的重要載體。


主要參考文獻來源:

  1. 李善注《文選·卷二十三》(中華書局影印本)對王粲《七哀詩》的注解
  2. 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論建安文學章節
  3. 徐公持《魏晉南北朝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論七哀詩體例

網絡擴展解釋

“七哀”作為文學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詩題起源 作為樂府詩題,始見于漢末魏晉時期,王粲、曹植、張載等人均以此題創作。早期作品多反映社會動蕩,如王粲《七哀詩》描繪"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亂世慘狀。

二、詞義本解 名稱包含雙重含義:

  1. 數字"七":據呂向注解,指七種哀情(痛、義、感、怨、聞見、口歎、鼻酸);
  2. 喪禮隱喻:古代喪禮有"做七"習俗,七日為一祭,"哀"即喪親之痛,合指喪期哀思。

三、曹植詩作的特殊性 以曹植《七哀詩》為例,表面寫思婦閨怨: •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用塵泥喻夫妻關系 • "願為西南風"四句暗含政治寄托,表達被兄長曹丕排擠的失意 這種"托閨怨以諷君"的手法,使七哀主題從社會寫實轉向個人政治隱喻。

需注意不同朝代對"七哀"的解釋差異:漢魏時期側重反映社會現實,唐代注疏強化了情感分類,明清學者則更關注詩歌的比興手法。理解時需結合具體文本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翺遊百葉髻刨刀豹霧隱贲治不足為怪猜逼柴煙常備軍鏟咋觸引雌蜺錯帶棟折杜梨兒童福利事業繁略煩壤風德幹橹敢怕歸鄉話表花诏護師激昂慷慨箭書芥視禁察局蹜開燈扣環夔峽連旬栗惓鸾鞾陸道露醑冒渎篃竹蒙漪盤弄瞥眼牽掣切急人物頭入口聲價百倍沈隕石镫霜椑愬冤唐年田業土瓜退遜外辭微陣蝸髫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