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番戍的意思、番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番戍的解釋

輪流戍守。《魏書·食貨志》:“自 徐 揚 内附之後,仍世經略 江 淮 ,於是轉運中州,以實邊鎮,百姓疲於道路。乃令番戍之兵,營起屯田,又收内郡兵資與民和糴,積為邊備。”《宋史·兵志二》:“ 神宗 即位,乃部分諸路将兵,總隸禁旅,使兵知其将,将練其士,平居知有訓厲而無番戍之勞,有事而後遣焉。”《明史·兵志三》:“ 永樂 間,始命内地軍番戍,謂之邊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番戍”是漢語中的曆史軍事術語,指古代軍隊按批次輪流戍守邊境的防衛制度。其核心含義包含兩方面:一是“輪換交替”,即不同部隊定期接替駐防任務;二是“長期駐守”,強調對邊疆要地的持續性軍事控制。

該制度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時期,《周禮·夏官》記載“凡戍守,番上疊下”,體現了以周期性輪換保障邊防穩定的特點。秦漢時期,番戍制與“更卒制”結合,戍卒需每年赴邊服役一月,形成“歲更”的規範化模式。

從實施特征看包含三個要素:

  1. 時間周期性:唐代《太白陰經》載“三番而一易”,說明戍期通常為三個月
  2. 地域覆蓋性:漢代《居延漢簡》記錄戍卒來自中原二十餘郡
  3. 職責複合性:除軍事防禦外,兼負屯田、烽燧預警等職能。

該制度衍生出“戍番”“番代”等關聯詞彙,《說文解字》釋“戍”為“守邊也”,《玉篇》注“番”為“更代也”,二者組合精确表達了輪替駐防的軍事管理思想。明代謝肇淛在《五雜俎》中評價:“番戍之法,所以均勞逸而防驕惰”,揭示了其維持軍隊戰鬥力的深層作用。

網絡擴展解釋

“番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輪流戍守”,主要用于描述古代軍事制度中的輪換駐防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曆史背景與用法

  1. 古代軍事制度:
    在《魏書·食貨志》中記載,北魏時期因邊鎮駐軍糧草運輸困難,采用“番戍”制度,讓士兵輪換駐防并參與屯田,既保障邊防又減輕百姓負擔。
  2. 宋代兵制改革:
    宋神宗時期推行“将兵法”,要求軍隊平時訓練、戰時出征,減少頻繁的戍守輪換(即“無番戍之勞”),提升作戰效率。

三、例句與文獻引用


四、常見混淆與辨析


五、現代延伸

如今“番戍”一詞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描述古代戍邊制度。例如:“古代番戍制度既保障邊疆,又避免士兵長期疲于駐守。”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文獻例證,可參考《魏書》《宋史》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暗下稗販白雪陽春本格拉寒流笨滞表達式鼻觀纏賬池沼除患興利的彀燈漏凋敝調泛東拉西扯鬥餘敦悫豐幹饒舌割析歌鐘公爵搆位關緊古先含情脈脈含襚何甞何煩紅通通黃松松回鹘豆監戰濟濟踁踁曠宗聊以卒歲六官渺漠魔頭旁擊千金一壸欠資青蘋風侵浔曲閣三茶六禮生一慎厚深計遠慮折獄時康時協守錢虜酸棗縧絨貼腳妄境王澤崄闊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