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番戍的意思、番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番戍的解释

轮流戍守。《魏书·食货志》:“自 徐 扬 内附之后,仍世经略 江 淮 ,於是转运中州,以实边镇,百姓疲於道路。乃令番戍之兵,营起屯田,又收内郡兵资与民和糴,积为边备。”《宋史·兵志二》:“ 神宗 即位,乃部分诸路将兵,总隶禁旅,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平居知有训厉而无番戍之劳,有事而后遣焉。”《明史·兵志三》:“ 永乐 间,始命内地军番戍,谓之边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番戍”是汉语中的历史军事术语,指古代军队按批次轮流戍守边境的防卫制度。其核心含义包含两方面:一是“轮换交替”,即不同部队定期接替驻防任务;二是“长期驻守”,强调对边疆要地的持续性军事控制。

该制度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周礼·夏官》记载“凡戍守,番上迭下”,体现了以周期性轮换保障边防稳定的特点。秦汉时期,番戍制与“更卒制”结合,戍卒需每年赴边服役一月,形成“岁更”的规范化模式。

从实施特征看包含三个要素:

  1. 时间周期性:唐代《太白阴经》载“三番而一易”,说明戍期通常为三个月
  2. 地域覆盖性:汉代《居延汉简》记录戍卒来自中原二十余郡
  3. 职责复合性:除军事防御外,兼负屯田、烽燧预警等职能。

该制度衍生出“戍番”“番代”等关联词汇,《说文解字》释“戍”为“守边也”,《玉篇》注“番”为“更代也”,二者组合精确表达了轮替驻防的军事管理思想。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评价:“番戍之法,所以均劳逸而防骄惰”,揭示了其维持军队战斗力的深层作用。

网络扩展解释

“番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轮流戍守”,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军事制度中的轮换驻防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历史背景与用法

  1. 古代军事制度:
    在《魏书·食货志》中记载,北魏时期因边镇驻军粮草运输困难,采用“番戍”制度,让士兵轮换驻防并参与屯田,既保障边防又减轻百姓负担。
  2. 宋代兵制改革:
    宋神宗时期推行“将兵法”,要求军队平时训练、战时出征,减少频繁的戍守轮换(即“无番戍之劳”),提升作战效率。

三、例句与文献引用


四、常见混淆与辨析


五、现代延伸

如今“番戍”一词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描述古代戍边制度。例如:“古代番戍制度既保障边疆,又避免士兵长期疲于驻守。”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文献例证,可参考《魏书》《宋史》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暗淡无光安宅博施济众裁问传马当待督任阏蓬尔曹发墨肤知干乱拐带管蔡棺中悬镜孤劒国子学估舟骇愕皇坟晃漾瑚琏之器结清脊梁骨旧职居民钧絃遽淹空心汤圆酷儒莲船良马靓姝零替沦褫脉息美配闵茶名古屋目不别视鲵桓逆施怒噪凭单贫客贫罄痊愈去住绳检示覆释泪属笔岁醪肃戒台候台旨剔抉乌踆兔走翛如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