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斷絕宗祀。《左傳·昭公十年》:“喪夫人之力,棄德、曠宗,以及其身,不亦害乎?” 楊伯峻 注引《日知錄》卷二七:“曠宗,謂使其廟曠而不祀。”
“曠宗”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為斷絕宗祀,即家族或宗派因缺乏繼承人而導緻傳承中斷。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詞典的釋義,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曠宗(kuàng zōng)這個詞是指古代宗廟空置無主的情況。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曠”和“宗”。下面我們來詳細探究一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曠宗的拆分部首是“日”和“宀”。其中,“日”表示太陽,它是指太陽從天空照到地上,有光照的意思。而“宀”表示房屋,代表住所或建築物。曠字的總筆畫數為5,它是由橫、豎、撇組成。
曠宗這個詞源于古代中國的宗廟制度。在中國古代,宗廟是供奉祖先的廟宇,是祖先精神信仰和家族觀念的象征。當一個宗廟因為某種原因,例如沒有後嗣或家族衰敗而無人繼承時,宗廟就會處于曠宗狀态。繁體字版的曠宗是「曠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曠宗是按照字形傳統的“魚王田”寫法來書寫的。即曠的上半部分是由“魚”構成,下半部分是王田兩個字的并列結構。
1. 由于家族斷絕,這座宗廟已經成為了曠宗廟。
2. 他是家族唯一的後代,負責維護宗廟,防止其變成曠宗。
曠宗的相關組詞有:曠代(形容時間長久)、曠職(待業或失業)、曠野(荒蕪的地方)。
曠宗的近義詞有:廢寺庵(宗教寺廟沒落廢棄)、空殼(形容沒有實質内容或價值的事物)。
曠宗的反義詞是有祀,即宗廟有人繼承進行祭祀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