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回鹘豆的意思、回鹘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回鹘豆的解釋

豌豆。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結莢果。嫩莢和種子供食用。亦稱“ 回回豆 ”。《說郛》卷八六引 宋 葉隆禮 《契丹國志·回鹘豆》:“回鶻豆,高二尺許,直榦有葉,無旁枝。角長二寸,每角止兩豆,一根纔六七角。色黃味如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谷三·豌豆》:“回鶻豆……《飲膳正要》作回回豆。回回,即回鶻也。”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二》:“有回回豆,狀如椿子,磨入麵中,極香,兼去麵毒。”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回鹘豆”是古代文獻中對豌豆的别稱,主要涉及植物特征、曆史來源及文化含義:

  1. 植物學特征
    回鹘豆即豌豆,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其植株高二尺許(約60-70厘米),直幹無旁枝,羽狀複葉,花呈白色或淡紫紅色,結莢果,每莢含兩粒近球形的種子。嫩莢與種子均可食用,味如粟(小米)。

  2. 曆史記載
    該名稱最早見于南宋葉隆禮《契丹國志》,稱其“色黃綠”,并提及回鹘豆的種植特性。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進一步考證,認為“回鹘豆”即元代《飲膳正要》中的“回回豆”,二者同源,指代豌豆。

  3. 别名與藥用
    回鹘豆在不同文獻中亦被稱作“回回豆”“胡豆”或“鷹嘴豆”(部分記載可能存在混淆)。其種子被認為有解面毒、緩解消渴的藥用價值,但需避免與鹽同煮。

  4. 文化含義争議
    有少數現代資料(如)将其引申為成語,象征思鄉之情,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後人附會。建議以植物學及曆史文獻記載為準。

總結來看,“回鹘豆”是豌豆的古代别稱,兼具食用與藥用功能,名稱來源與回鹘(古代西北民族)的物種傳播有關。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契丹國志》《本草綱目》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回鹘豆」的意思

「回鹘豆」是指一種古代的食物,它是一種紅色的豆類,形狀像豌豆,因其最早由回鹘民族種植而得名。

拆分部首和筆畫

「回鹘豆」的拆分部首為「豆」,在偏旁部首中屬于「豆部」。它的總筆畫數為7畫。

來源

「回鹘豆」起源于古代的回鹘帝國,即現今的西亞地區。回鹘民族是中亞的一個遊牧民族,在7世紀至10世紀間非常強盛。他們種植「回鹘豆」并将其用作食物與生活必需品。

繁體

「回鹘豆」的繁體字為「回鶻豆」。在繁體字中,「鶻」是指回鹘民族的意思。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回鹘豆」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古漢字寫法為「耀鶻豆」。這種寫法反映了當時對回鹘民族的尊重與稱頌。

例句

1. 我們的祖先常常以「回鹘豆」作為主要食物之一。

2. 這個品牌的豆類産品中,「回鹘豆」是最受歡迎的。

組詞

回鹘、回鹘帝國、綠豆、白豆、豆類

近義詞

紅豆、豌豆、紅腰豆

反義詞

綠豆、黑豆、黃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