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一種計時器。《元史·天文志一》:“燈漏之制,高丈有七尺,架以金為之。其曲梁之上,中設雲珠,左日右月。雲珠之下,復懸一珠。梁之兩端,飾以龍首,張吻轉目,可以審平水之緩急。中梁之上,有戯珠龍二,隨珠俛仰,又可察準水之均調。”
燈漏是古代中國結合計時與天文演示功能的大型複合儀器,又稱“大明殿燈漏”。其名稱中“燈”指代以水力或重力驅動的計時裝置,“漏”則源于傳統漏壺計時法。以下是詳細釋義:
燈漏是一種集漏刻計時、天文星象演示與報時裝置于一體的自動化儀器。主體為水力或重力驅動的多層齒輪系統,頂部常設日、月及星象模型,中層有可活動的報時木偶(如十二時辰神像),底部通過漏壺水流控制運轉速度。其精密結構代表了元代機械制造的最高水平。
通過漏壺恒定水流驅動樞輪(主齒輪),帶動渾象(天球儀)與報時裝置同步運轉,每刻(15分鐘)觸發一次報時木偶動作,實現全自動計時。
頂部渾象模拟日月星辰運行軌迹,與計時系統聯動,直觀展示天體位置變化,兼具科普與象征意義。
元代科學家郭守敬于1276年設計的大明殿燈漏最為著名。據《元史·天文志》記載,該儀器高約5米,以黃金裝飾,設四層木閣:頂層懸日月模型,二層設報時木偶,三層擊鐘鼓報刻,底層木偶按十二時辰舉牌示時,技術複雜度遠超同期西方機械鐘。
燈漏不僅是計時工具,更是皇權象征與科技藝術融合的典範。元代将其置于大明殿,既彰顯皇權威儀,也體現“天人感應”思想。其設計理念影響了後世鐘表制造,被英國科技史學家李約瑟譽為“中世紀機械鐘的東方先驅”。
權威參考文獻:
“燈漏”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燈漏”指古代一種計時器,尤其以元代科學家郭守敬設計的“大明殿燈漏”最為著名。其特點包括:
部分文獻中提到“燈漏”被引申為成語,比喻因疏忽大意導緻錯誤(如“燈”喻眼睛,“漏”喻心思不集中),但此用法在現代語境中極少出現。
最早記載見于《元史·天文志一》,描述其“架以金為之”“飾以龍首”等細節,後世多引用此文獻釋義。
如需查看更多細節(如具體機械原理、郭守敬設計背景),可參考《元史》或科技史相關研究資料。
阿叔儤工陂湖槎子晨爨稱呼大綱刀鬥道趣颠頂第觀黩誓樊灌翻毛風馳分號焚軀伏骥富勢硌磴挂腳糧姑媳華旦畫墁花十八籍名金谷妓稽式眷寵刊立宼糧愧悔拉歌攬涕離絶李清照邏察門者孽報藕節燂爍譴問遷延歲月清質苒荏榮草沙吒社鳴手刺首子算數桐木人偉如物阜武經五言四句飨福詳緻西道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