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含襚的意思、含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含襚的解釋

古喪禮,以珠玉納死者口中曰“含”,以衣衾贈死者曰“襚”。《周禮·天官·小宰》:“受其含襚币玉之事。” 鄭玄 注:“口實曰含,衣服曰襚。”《禮記·雜記下》:“諸侯使人弔,其次含、襚、賵、臨,皆同日而畢事者也。” 唐 劉禹錫 《故荊南節度推官董府君墓志》:“自含襚至於蔔竁,皆仁人之賻焉。”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吉兇典制·含襚》:“凡始死,以珠玉實口中曰含,以衣衾贈死者曰襚。襚,即今俗謂搭衣架是也。” 清 無名氏 《帝城花祥·韻香傳》:“及其卒也,斂手足形,幾不能備含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含襚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背景的詞彙,專指古代喪葬禮儀中的兩種重要儀式:“含”與“襚”。其核心含義如下:

  1. “含”的含義

    指在逝者口中放置珠、玉、米、貝等物品的儀式,稱為“飯含”。此禮源于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認為人死後仍需飲食。《周禮·地官·舍人》鄭玄注載:“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皆四升實者。”不同身份等級所用物品有别,旨在使逝者口中不虛,象征在另一世界得享供養。此俗早見于商周時期,如安陽殷墟墓葬中即發現含玉現象。

  2. “襚”的含義

    指為逝者穿戴或覆蓋衣物的儀式。《說文解字》釋:“襚,衣死人也。”親友向逝者贈送衣物(稱“緻襚”),由專門人員為逝者更衣入殓。《儀禮·士喪禮》詳細記載了襚衣的流程與規範,包括衣裳的材質、層數及覆蓋順序,體現了對逝者的尊重與哀思。

  3. “含襚”的合稱與禮制意義

    “含襚”作為整體概念,代表喪禮初期的關鍵環節。《禮記·雜記上》載:“諸侯相襚……含者執璧将命”,說明含禮與襚禮常相伴進行。其意義在于:

    • 精神寄托:通過實物表達生者對亡者的侍奉與緬懷;
    • 身份象征:所用物品的規格嚴格對應逝者社會地位,如《清史稿》規定皇帝含用明珠,公侯伯含用玉;
    • 倫理體現:是儒家“慎終追遠”孝道思想的實踐。
  4. 曆史演變與現代消亡

    含襚之禮盛行于先秦至漢代,唐宋後逐漸簡化。隨着喪葬習俗變革及現代殡葬制度推行,這一古禮已不再實踐,僅作為曆史文化概念存在于文獻中。其細節可通過《儀禮》《禮記》及曆代典制類文獻(如《通典》)考證。


主要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含”“襚”詞條釋義;
  2. 《儀禮·士喪禮》《禮記·雜記》相關章節;
  3. 《周禮》鄭玄注疏;
  4. 《清史稿·禮志》喪儀記載;
  5. 考古學報《殷墟玉器與商代喪葬制度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含襚”是古代喪禮中的兩個儀式,具體解釋如下:

1. 含
指将珠、玉、米等物品放入死者口中。這一儀式源于“飯含”之禮,象征讓逝者在死後世界不饑不寒,也體現了對亡者的尊重。《周禮·天官·小宰》中提到“口實曰含”,鄭玄注解進一步說明其形式與意義。

2. 襚
指贈送給死者的衣衾(衣服和被褥)。古人認為需為逝者備齊衣物,以便其靈魂在另一世界使用,屬于“贈喪”的重要環節。

綜合含義
“含襚”合稱代指古代喪葬禮儀中安頓遺體的核心步驟,包含物質供奉與精神慰藉的雙重功能。該詞常見于《周禮》等典籍,反映了先秦時期對喪葬的規範化禮制要求。

别人正在浏覽...

篦頭鋪參厠慚愧觸露大米道兒殿試彫顇凍雀噁嗪鳳倒鸾颠諷說高鳳格登登公恕關思顧贍紅粉遑安昏殆箭道監印矯舌賈田進入金霞倦懶看桌饋酳了理聯繫群衆淩牿木械朋家旗幹戚憂栖真髯虵儒巾儒謹三禅穑督燒鍋子市正霜磬贖價死而無怨搜疏天氓體惜通脹通準圖館望魚五藴遐森心比天高心蕩心地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