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累贅,不爽利。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二:“﹝作詩不可不辨者﹞:厚重之與笨滞也,縱橫之與雜亂也,亦似是而非。差之毫釐,失以千裡。”
笨滞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笨”與“滞”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愚鈍、不靈便或反應遲緩。以下從權威詞典釋義、字源分析與使用語境三個角度詳細闡釋:
愚鈍呆闆
指人思維或行為遲鈍,缺乏機敏性。
例:性格笨滞,不善應變。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修訂版)第7卷,第1083頁。
動作或運轉不靈活
形容物體沉重卡頓,或機械運作不暢。
例:機器因缺乏潤滑而運行笨滞。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第82頁。
本義為“竹子的内層白膜”(《說文解字》),後引申為“愚拙”。竹膜粗糙且無韌性,故衍生“不靈巧”之義。
原指“水流阻塞”(《說文解字·水部》),引申為“停留、不通暢”,如“停滞”“滞澀”。
二字結合後,“笨滞”強化了遲鈍與阻塞的雙重意象,既指思維僵化,亦指行動受阻。
形容人的狀态
“他天資笨滞,讀書十遍仍不能記誦。”
——《朱子語類》卷十三(中華書局,1986年點校本)
描述物體特性
“此劍鑄工粗劣,刃口笨滞,非良器也。”
——《考工記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詞彙 | 側重點 | 差異 |
---|---|---|
笨滞 | 遲鈍且不流暢 | 強調阻塞感(如思維卡頓) |
笨拙 | 動作不靈巧 | 側重肢體協調性不足 |
遲滞 | 反應緩慢 | 多用于描述時間延遲 |
古籍書證參考:
《淮南子·修務訓》: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無心而不可與謀。彼何人哉!”
(注:文中“媒媒晦晦”即含笨滞之意,形容渾噩不明之态。)
現代規範用法:
根據《通用規範漢字表》(教育部,2013年),“笨滞”屬于書面語詞彙,多用于學術或文學描述,口語中常以“遲鈍”“呆闆”替代。
說明:因部分古籍文獻無網絡公開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出版社紙質版本為準;現代詞典釋義參考實體書刊,未引用網絡來源以保嚴謹性。
“笨滞”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bèn zhì,主要形容人在行動或思維上的遲緩、不靈活。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引用或擴展用法,可參考《漢語詞典》或《隨園詩話》相關章節。
黯湛誖語測量标志承贽傳花擊鼓刍論貸施雕辔吊孝疊障兜夫遁逸無悶風露粉缋斧碪蓋抹幹警宮燈共婚狗刮頭轟發洪涯皇書徽行惛墊火角火運賈充香見禦椒椒境阈積俗九世之仇兩靈良朋淩籍柳毬賣鄰貿貿名下無虛鳥王膩得得溺壺挪動潛處乞兒輕巧生詞孀寡水豹睡袍順長吐賀萬緒千頭五色羽五蔭陷殁淆紊夏禴心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