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踁踁的意思、踁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踁踁的解釋

耿直貌。踁,通“ 硜 ”。《晉書·儒林傳·範弘之》:“雖有踁踁之稱,而非大雅之緻,此亦下官所不為也。”一本作“ 硜硜 ”。 何超 音義:“踁踁,口莖反,字當作硜。”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踁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讀音與基本釋義
    拼音為jìng jìng,意為“耿直的樣子”,形容人性格剛正、坦率而不圓滑的特性。

  2. 通假字關系
    “踁”在此處通“硜”(kēng),因此“踁踁”等同于“硜硜”。後者在古漢語中常用來描述固執或淺薄的狀态,例如《論語·子路》中“硜硜然小人哉”,指見識淺薄、固執己見的人。這種通假現象體現了漢字在曆史演變中的借用關系。

  3. 古籍例證
    該詞可見于《晉書·範弘之傳》:“雖有踁踁之稱,而非大雅之緻。”此處通過“踁踁”評價人物性格的耿直,但同時也暗含其缺乏圓融通達的局限,反映了古代對道德标準的複雜評判。

  4. 現代使用情況
    “踁踁”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主要用于研究古文或特定文學語境。如需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以避免歧義。

“踁踁”通過通假與曆史例證,生動展現了傳統文化中對“耿直”這一品質的雙面解讀。

網絡擴展解釋二

《踁踁》的意思及來源

《踁踁》(讀作bēn)是一個漢字,是一個形容詞,意為行走不穩定、踉踉跄跄的樣子。

該字由“足”和“本”兩個部首組成。

漢字“踁”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意指一個人行走時姿勢不穩定。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字逐漸演變為現代漢字,而“踁踁”則成為了它的獨特發音。

《踁踁》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踁踁》的拆分部首為“足”和“本”,其中“足”是指腳部,表示與行走相關的意思;“本”則表示原始或主要。該字共有12個筆畫。

《踁踁》的繁體字

《踁踁》的繁體字為“逭逩”。

《踁踁》在古時候的寫法

在古時候,《踁踁》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由“足”和“貝”兩個部首組成,表示在行走時踉跄不穩的樣子。

《踁踁》的例句

1. 他走路踁踁,一會兒差點摔倒。

2. 那隻小狗初學走路,踁踁地跌跌撞撞。

《踁踁》的組詞

踁踁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不同的詞彙,如踁踁前行、踁踁不定。

《踁踁》的近義詞及反義詞

《踁踁》的近義詞有踉踉跄跄、搖搖晃晃;反義詞則為穩穩當當、穩步前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