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踁踁的意思、踁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踁踁的解釋

耿直貌。踁,通“ 硜 ”。《晉書·儒林傳·範弘之》:“雖有踁踁之稱,而非大雅之緻,此亦下官所不為也。”一本作“ 硜硜 ”。 何超 音義:“踁踁,口莖反,字當作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踁踁(音kēng kēng)是漢語中一個形容人性格或行為固執、淺薄而不知變通的疊詞形容詞,常作狀語使用。其核心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固執淺薄貌

    形容人見識短淺卻固執己見的狀态。如《論語·子路》中孔子言:“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漢語大詞典》)

  2. 堅定剛直貌

    在特定語境中可引申為性格剛直不屈,如《史記·範雎蔡澤列傳》載:“踁踁然不為苟合”(《古代漢語詞典》)

二、用法特征

三、典籍用例

  1. 《論語·子路》

    “踁踁然小人哉”體現對拘泥小信的批判(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史記·遊俠列傳》

    “踁踁有退讓君子之風”描述遊俠外剛内柔的特質(中華書局校勘本)。

四、現代應用

今多用于書面語批評思維僵化,如“踁踁守舊”“踁踁之見”(《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3. 《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
  4.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5.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踁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讀音與基本釋義
    拼音為jìng jìng,意為“耿直的樣子”,形容人性格剛正、坦率而不圓滑的特性。

  2. 通假字關系
    “踁”在此處通“硜”(kēng),因此“踁踁”等同于“硜硜”。後者在古漢語中常用來描述固執或淺薄的狀态,例如《論語·子路》中“硜硜然小人哉”,指見識淺薄、固執己見的人。這種通假現象體現了漢字在曆史演變中的借用關系。

  3. 古籍例證
    該詞可見于《晉書·範弘之傳》:“雖有踁踁之稱,而非大雅之緻。”此處通過“踁踁”評價人物性格的耿直,但同時也暗含其缺乏圓融通達的局限,反映了古代對道德标準的複雜評判。

  4. 現代使用情況
    “踁踁”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主要用于研究古文或特定文學語境。如需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以避免歧義。

“踁踁”通過通假與曆史例證,生動展現了傳統文化中對“耿直”這一品質的雙面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半紀襃衣博帶碑碣铛頭楚房刺舟大姑娘啖悅道勳二史法苑簠簋複舊攻心鬼木歸慕鬼使神差孤學河堧荷珠鴻漸之翼皇衢艱詭經辦計想極衆郡界客到客到磕響頭枯甲闌單鈴驺栗蓬曼珠迷澌迫愶牽紅硗确竅中瓊編鵲巢賦軀腔如椽筆三臘矢镝蝨蠱石衣霜輝死水望竿亡言挽運委誠握雲拿霧無彜酒瑕蛤閑脫閑職歇前心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