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破壞修行的兇神惡鬼。亦指自身的邪念。 元 馬緻遠 《任風子》第三折:“貧道 馬丹陽 ,自從 任屠 跟我出家,可早數日光景了,今日 任屠 的魔頭至也,我且看他如何發付那。”《醒世姻緣傳》第三二回:“那修行的人修到那将次得道的時候,千狀百态,不知有多少魔頭出來瑣碎。”
(2).引申指邪6*惡之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七回:“那魔頭跑到房裡,不問情由,左手抓了辮子,提将起來,伸出右手,就是一個巴掌。”
(3).猶對頭、克星。 元 無名氏 《馮玉蘭》第四折:“這些巡江官,平日生事,如今可遇着魔頭了。”《西遊記》第五一回:“魔王大怒道:‘你想是 孫悟空 請來的。我就是那聖僧的魔頭哩!’”《西遊記》第十五回:“你這猴子……須是得這個魔頭(指“緊箍咒”),你才肯入我瑜伽之門路哩!”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魔頭漢語 快速查詢。
“魔頭”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修行障礙的象征
指破壞佛道修行者的兇神惡鬼,或修行者自身的邪念。例如元雜劇《任風子》中提到“魔頭至也”,即指修行者需克服的幹擾。明清小說《醒世姻緣傳》也描述修行者得道前會遭遇“千狀百态”的魔頭。
對頭與克星
在《西遊記》中,“魔頭”可指代修行者的對立面,如緊箍咒被稱為孫悟空的“魔頭”,象征約束其行為的克星。
邪惡之人
指代現實中的大惡人或暴戾之徒。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用“魔頭”形容蠻橫施暴者,清代話本也以“魔頭”指代作惡多端者。
矛盾沖突的象征
元代戲曲《馮玉蘭》中,官員遇“魔頭”暗喻遇到難以應對的對手,體現“對頭”的抽象含義。
“魔頭”最初源于佛教“魔”的概念(梵語Māra),後逐漸融入世俗語言,從宗教術語擴展為對惡人、障礙的泛稱。其含義演變體現了漢語詞彙在文化交融中的適應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任風子》《西遊記》等原著或權威詞典釋義。
魔頭是指邪惡或兇狠的頭目,常用來形容壞人或惡勢力的首領。魔頭一詞源于漢語,廣泛用于文學作品、影視劇和社會口語中。
魔頭的拆分部首是鬼(鬼魄),魔(魑魅魍魉)。它總共有12個筆畫。
魔頭一詞最初來源于古代中國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古代人認為魔頭是惡鬼或惡魔之首,常常與人類為敵,給人們帶來不幸和災難。
魔頭的繁體字為魔頭。
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在古時候,魔頭可能以類似于「魔頭」的形式書寫。
1. 那個小說中的魔頭非常殘忍,給主角帶來了巨大的困擾。
2. 這個城市被一位來曆不明的魔頭掌控。
3. 許多人為了追求權力而成為了魔頭的追隨者。
魔頭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不同的詞語,常見的組詞有魔頭控制、魔頭的手下、魔頭勢力等。這些詞語可以進一步描述魔頭的特點或所帶來的影響。
魔頭的近義詞有:惡棍、壞人、兇惡的首領。
魔頭的反義詞有:英雄、正義之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