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販的意思、稗販的詳細解釋
稗販的解釋
小販;買賤賣貴以取利的人。《梁書·武帝紀上》:“掖庭有稗販之名,姬姜被6*幹殳之服。”《新唐書·陸贽傳》:“稅侯王之廬,算稗販之緡。”《宋史·高若讷傳》:“ 王蒙正 知 蔡州 , 若訥 言:‘ 蒙正 起稗販,因緣戚裡得官。向徙 郴州 ,物論猶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詔寝其命。” 明 方孝孺 《守素齋記》:“非若拱把之材、稗販之富之易為起滅也。” 清 譚嗣同 《仁學》二一:“稗販于千裡之外,歲一往還,雖獲利十之二,世猶謂之窘賈矣。” 章炳麟 《東夷詩》之四:“三歲術已盡,腹空如匏壺,轉向 大秦 去,稗販穹錙銖。”
詞語分解
- 稗的解釋 稗 à 一年生草本植物,長在稻田裡或低濕的地方,形狀像稻,是稻田的害草。果實可釀酒、做飼料。 喻微小的,瑣碎的:稗官(古代的一種小官,專給帝王述說街談巷議、市井傳聞。後泛稱記載轶聞瑣事的文字為“稗稗野史”)。稗史(記載轶聞瑣事的書)。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 販的解釋 販 (販) à 買貨出賣:販私。販毒。販賣。販運。 買貨物出賣的行商或小商人:商販。攤販。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稗販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稗販”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ài fàn,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小商販或通過低價買入、高價賣出牟利的人。
- 本義:古代多指流動小販,尤其是從事微小買賣的商人(如《梁書·武帝紀》提到“掖庭有稗販之名”)。
- 引申義:部分語境中帶有貶義,暗含“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利”或“身份低微的商人”,如《宋史·高若讷傳》中稱王蒙正“起稗販”,暗示其出身低微。
二、詞源與構成
- “稗”:原指稗草(一種類似稻谷的雜草),引申為“微小、非正統”。
- “販”:即買賣、貿易。
組合後,“稗販”字面意為“從事微小買賣的人”,常與非官方、低層次商業活動相關。
三、用法與演變
- 古籍用例:
- 《新唐書》用“算稗販之緡”描述對小販征稅;
- 清代譚嗣同《仁學》以“稗販于千裡之外”形容長途販運。
- 現代意義:
現代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指代小商販,或隱喻社會地位較低的經商者。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小販、行商、裨販(古同“稗販”)。
- 反義詞:巨賈、豪商(指大商人)。
“稗販”一詞既反映古代商業活動的底層形态,也隱含對微小貿易的輕貶态度。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可指普通小販,也可含道德批判色彩。如需查閱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梁書》《宋史》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稗販(bai4 fan4)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指販賣稗草或從事稗草交易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稗(bai4):禾字旁
販(fan4):貝字旁
來源:
《稗販》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崔樞的《東溪雜話》,形容那些從事販賣稗草的人。稗草是一種雜草,每年秋季生長得很旺盛,因此有人開始從事販賣。
繁體:
稗販
古時候漢字寫法:
稗貨郞
例句:
他是個稗販,每年都賺得盆滿缽滿。
組詞:
稗草、稗粒、販賣、販賣商
近義詞:
稗商、稗子
反義詞:
禾農、農夫
希望這些簡潔明了的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