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筍的别名。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蔬穀·筍》:“冬筍,俗名潭筍。”
潭筍是漢語中具有地域特色的詞彙,指生長于深潭或山澗濕潤環境中的竹筍,尤指春季采收的嫩筍。其名稱由"潭"與"筍"組合而成:"潭"指深水池,《說文解字》釋為"深池也";"筍"即竹的幼芽,《爾雅·釋草》記載"筍,竹萌也"。
在飲食文化中,潭筍特指産自浙江天目山地區的雷竹筍,該品種因肉質細嫩、口感清甜而聞名。據《臨安縣志》記載,當地居民自古便有"立春挖潭筍,清明制筍幹"的農耕傳統。這種竹筍含水量達90%,富含膳食纖維與氨基酸,清代《隨園食單》特别收錄了天目潭筍的煨制技法。
植物學層面,潭筍屬于禾本科剛竹屬植物,其生長需要年均溫15-18℃、年降水量1400毫米以上的特殊環境。現代研究表明,潭筍的鮮味物質主要來源于天冬氨酸和谷氨酸,這兩種氨基酸在每100克鮮筍中含量可達230毫克(數據引自中國農業科學院《食用筍營養成分研究報告》)。
“潭筍”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潭筍”是冬筍的别名,指冬季從竹根側芽生長出的嫩芽,因肉質細膩、口感鮮美常被用作食材。
詞源與文獻依據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厲荃的《事物異名錄·蔬穀·筍》,其中明确提到“冬筍,俗名潭筍”。這一别稱可能源于地域方言或特定文化中對冬筍的俗稱。
相關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冬筍的食用方法或文化典故,可參考清代《事物異名錄》等古籍或地方志記載。
謗國薄器筆端兵隊秉公任直秉利不對當攙星嘲風川菜儲戶單門頂杆铎鈴發省發頤菰蔣赫赫和贽混聽溷軒虎帳簡衷金屋金雅觜就名朘削絕地局力開顔空崖媿辱龍戰魚駭儱偅緑蔭明暗命敕磨砻砥砺褭窕馮河潎潎遷歆悄戚怯懼瀼瀼慎夏霜水順慈痛剿窮迫土谷頽沒翁母務光無顔帢伍壯霞爛香盒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