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枥的意思、樗枥的詳細解釋
樗枥的解釋
即樗栎。《陳書·蔡景曆傳》:“《雲鹹》斯奏,自輟《巴渝》;杞梓方雕,豈盼樗櫪。”參見“ 樗櫟 ”。
詞語分解
- 樗的解釋 樗 ū 〔樗樹〕即“臭椿”。 〔樗蠶〕一種蠶,幼蟲綠色,有白色黏粉,成蟲灰白色,幼蟲吃樗葉、蓖麻葉等。亦稱“椿蠶”。 〔樗蒲〕古代一種 * 遊戲,像後代的擲骰子,後亦作為 * 的通稱。 〔樗栎〕喻無用之材
- 枥的解釋 枥 (櫪) ì 馬槽:“老骥伏枥,志在千裡”。 古同“栎”,木名。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樗枥”一詞可能存在字形混淆,正确的寫法應為“樗栎”(chū lì),這是一個源自《莊子》的典故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分字釋義
-
樗(chū)
指臭椿樹,落葉喬木,木材粗劣易腐。《莊子·逍遙遊》記載:“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臃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莊子以樗樹比喻看似無用卻能保全自身,後引申為“無用之材”的代稱。
-
栎(lì)
即栎樹(橡樹),木材堅硬但紋理不勻。《莊子·人間世》中,栎樹因“不材”(非良木)而免遭砍伐,同樣被賦予“無用而有大用”的哲學含義。
合詞含義
“樗栎”合用形成成語“樗栎之材”,字面指兩種劣質木材,實際比喻:
- 平庸無能之人,多用于自謙(如“樗栎庸材”);
- 看似無用卻蘊含價值的事物,體現道家“無用之用”的思想。
常見用法
- 自謙:如“某乃樗栎,恐難當此重任。”
- 文學隱喻:借樹木表達對世俗價值觀的反思(如蘇轼詩詞中化用)。
注意
若原詞确為“樗枥”,則“枥”(lì)指馬槽(如“老骥伏枥”),與“樗”組合無固定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建議核對原文是否為“樗栎”。
網絡擴展解釋二
《樗枥》是一個漢字詞,它的意思指的是桤木或者樗樹,一種生長在我國中南部地區的樹木。該字的拆分部首是木和木,共有12個筆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篆文,是經過演變和發展而來的。
在繁體字中,《樗枥》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隻是字形略有差異。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也存在一些變化,但基本上符合現代的寫法。
以下是幾個使用《樗枥》這個詞的例句:
1. 這裡的盤山樗枥林景色宜人。
2. 他用樗枥木制作了一把精美的木雕。
3. 村子裡有很多樗枥樹,給人們帶來清新的空氣。
一些與《樗枥》相關的詞彙包括:
- 組詞:樗枥林(指桤木樹木形成的森林)。
- 近義詞:桤木、樗樹。
- 反義詞:其他樹種,如松樹、榉樹等。
希望這些簡短的回答能滿足您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