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樗栎。《陳書·蔡景曆傳》:“《雲鹹》斯奏,自輟《巴渝》;杞梓方雕,豈盼樗櫪。”參見“ 樗櫟 ”。
樗枥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由“樗”和“枥”兩個字組合而成,其含義需結合二者的本義及古代文獻中的使用語境來理解。
字義解析
二字合用,泛指劣質或無用的木材,引申為庸才或不被重視的事物。
文學典故與哲學意蘊
該詞承載道家“無用之用”的哲學觀。如《莊子》多次以樗、栎為喻,強調看似無用的樹木因不遭砍伐而得享天年,暗喻超越世俗功利的價值判斷。後世詩文(如蘇轼《和子由渑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亦化用此典,表達對生命際遇的豁達。
現代引申義
現代漢語中,“樗枥”可形容才能平庸者或被忽視的人與物,含貶義但兼具自謙或慨歎意味。例如:“樗枥之材,難堪大任”。
參考資料來源:
“樗枥”一詞可能存在字形混淆,正确的寫法應為“樗栎”(chū lì),這是一個源自《莊子》的典故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樗(chū)
指臭椿樹,落葉喬木,木材粗劣易腐。《莊子·逍遙遊》記載:“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臃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莊子以樗樹比喻看似無用卻能保全自身,後引申為“無用之材”的代稱。
栎(lì)
即栎樹(橡樹),木材堅硬但紋理不勻。《莊子·人間世》中,栎樹因“不材”(非良木)而免遭砍伐,同樣被賦予“無用而有大用”的哲學含義。
“樗栎”合用形成成語“樗栎之材”,字面指兩種劣質木材,實際比喻:
若原詞确為“樗枥”,則“枥”(lì)指馬槽(如“老骥伏枥”),與“樗”組合無固定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建議核對原文是否為“樗栎”。
安然傲戲飽學之士避讒撥冗城市網絡寵盼耽好睹着知微翻雕鳱鵲高老頭詭禦骨嵓嵓含飯呼之欲出加爵交作羁靽錦文金吾口頭交枯攣勞動對象兩級師範學堂隸草涖官黎山龍東鸾渚荦荦年月拍手屏舍棄惡從善染古盛飾沈宋體諟谕收生手劄刷勘書辭樹頭鮮絲分縷解思算縮砂蔤汰劣留良唐槐秋湯瓢潼華銅石讬庇文客斡勒蝸行侮蔑祥麟威鳳香杖小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