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指成就了功業,才有名聲。後指功績和名聲都已取得。《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墨子·修身》:“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 唐 李白 《雜曲歌辭·悲歌》:“ 範子 何曾愛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 明 姚茂良 《精忠記·餞别》:“敢效劬勞,不辱君命,談笑功成名遂。” 魯迅 《二心集·對于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是因為出了一本或二本書,有了一點小名或大名,得到了教授或别的什麼位置,功成名遂,不必再寫詩寫小說了,所以永遠不見了。”亦作“ 功成名就 ”。 元 範康 《竹葉舟》第二折:“你則説做官的功成名就,我則説出家的延年益壽。”
“功成名遂”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及詳細解釋如下:
如需更多例句或典故分析,可參考《墨子》《史記》等文獻來源。
《功成名遂》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個人在事業上取得了較大成功并達到了自己追求的名聲。
《功成名遂》的部首分别是「力」、「灬」、「音」和「辶」。其中,「力」、「音」和「辶」分别代表了「力量」、「聲音」和「行走」的意思。
根據《新華字典》,《功成名遂》的總筆畫數為15畫。
《功成名遂》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荀子·勸學》一文中的名句:"為學之道,首在知止;止于至善,善可知矣。主忍功名,俟過濫觞,求其大端。功成名遂,與天地翼。"
《功成名遂》的繁體字為「功成名遂」。
古時候,「功成名遂」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主要的意思和形式并無變化。
他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功成名遂。
功業名利、功高名顯、功成名就、名利雙收
名利雙收、功成名就、功高不唐
功敗垂成、名落孫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