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質”。粗疏質樸。《世說新語·任誕》“時 袁山松 出遊,每好令左右作挽歌” 劉孝标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 袁山松 善音樂,北人舊歌有《行路難》曲,辭頗疎質。 山松 好之,乃為文其章句,婉其節制。”
"疏質"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合成詞,其構成可拆解為"疏"與"質"兩個語素的組合。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疏"作為形容詞有"稀疏、粗粝"之意,作動詞時則指"疏通、分條陳述";"質"的本義為"抵押品",引申為"本質、質地"。兩字組合後,該詞在古代文獻中主要呈現三層含義:
一、指代粗劣的抵押物,見于明代《萬曆會計錄》記載的典當行業術語:"凡疏質之器,估值不過三成"。二、描述物品質地疏松的特性,如清代考據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論及木材分類時,曾用"疏質者易蛀"說明材質特性。三、作為動詞短語使用時,可解作"分條質詢",在《宋會要輯稿》禮部奏章中出現過"疏質百官考績"的用法。
該詞的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古籍整理或特定學術研究中。在《辭海》(第七版)詞條系統裡,"疏質"未被單獨收錄,但在"疏"字釋義項下保留了"疏闊不精"的古典用法,可視為相關語義的延伸。需要特别說明的是,該詞與常見詞"素質"存在根本差異,二者在語義演變過程中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發展路徑。
“疏質”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兩種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一、粗疏質樸(古籍常見義) 該解釋源自古代文獻,常見于文言文語境:
二、品質高尚(現代引申義) 部分現代辭書賦予其新解:
辨析要點:
注:不同來源對詞義解釋存在差異,可能與古今語義演變有關。
巴拉半迸溢邊旅偪壤純鈎箪笥冬烘東闱東維兜頭蓋臉端啟方丈僧犯壘犯色風旛覆拔工徒好乖橫衣懷集骅駒歡躍火惹惹假話谲智克核肯分窺度老道長雷門斂衾禮炮顱腦夢夢乍撓蕩扭撚彭韋破壁破妄親公慶問任臣傷暮少女麝父十六字令霜甲樹渠死友四則松狗搜吟遂過袒服跳龍門推說文房四寳曉會小愈下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