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質”。粗疏質樸。《世說新語·任誕》“時 袁山松 出遊,每好令左右作挽歌” 劉孝标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 袁山松 善音樂,北人舊歌有《行路難》曲,辭頗疎質。 山松 好之,乃為文其章句,婉其節制。”
“疏質”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兩種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一、粗疏質樸(古籍常見義) 該解釋源自古代文獻,常見于文言文語境:
二、品質高尚(現代引申義) 部分現代辭書賦予其新解:
辨析要點:
注:不同來源對詞義解釋存在差異,可能與古今語義演變有關。
《疏質》是一個漢語詞語,形容一個人待人接物或處理事務時,态度理性、直接、幹脆,不拖泥帶水,不隱瞞、敷衍或拖延。
《疏質》一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疒和貝。疒是一個由病字的部首疔與兩點相連的構字部分所組成的部首,表示與疾病相關的意思。貝是一個由貝帛字形演變而來的部首,表示與金錢、財富相關的意思。
《疏質》一詞的總筆畫數為11個。
《疏質》一詞的源自《論語·子罕》篇中的一句話:“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其中的“戒之在鬥”一句用來指導人們應該如何處理事務,即以直接、幹脆的方式進行。
繁體字《疏質》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古時候,疏質一詞的寫法可能和現在稍有不同,但整體基本相同。
他在工作中一向疏質直接,從不拖泥帶水。
1. 疏浚:指疏通或清理河道、水渠等。
2. 疏忽:指因粗心或馬虎而疏忽大意。
3. 疏導:指引導、指引人們走向正确的道路。
1. 簡潔:意思類似于疏質,強調語言或行為簡明扼要。
2. 明晰:強調清楚明了,沒有模糊或不明确的地方。
拖泥帶水:與疏質相對,意味着在處理事務時拖延或敷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