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凍皴的意思、凍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凍皴的解釋

受凍皴裂。 唐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之一:“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凍皴(dòng cūn)是漢語中描述皮膚因寒冷幹燥而開裂的特定詞彙,兼具文學意象與醫學觀察的雙重内涵。以下從權威辭書及典籍角度分項闡釋:

一、基礎釋義與字源

凍皴指皮膚受寒冷侵襲導緻的幹裂現象。《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因寒冷而皮膚開裂”。從構詞看,“凍”強調低溫環境,“皴”本指皮膚皺裂,《說文解字》注“皴,皮細起也”,二字組合精準刻畫寒冷引發的物理損傷特征。

二、擴展義項與醫學關聯

  1. 病理現象

    中醫典籍《黃帝内經》提及寒邪緻病的“皴揭”症狀(《素問·皮部論》),與凍皴機理相通,均指向寒燥傷及皮腠。現代醫學稱為“凍傷性皲裂”,常見于手足暴露部位。

  2. 文學意象

    古典文學常借凍皴暗喻民生疾苦。如白居易《新制布裘》詩“安得萬裡裘,蓋裹周四垠”隱含對百姓凍皴之苦的悲憫,陸遊《雪後苦寒》中“指直不可握”亦生動再現此狀。

三、使用場景與典例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王力. 《古代漢語》. 中華書局, 1999.
  3. 曹雪芹. 《紅樓夢》.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8.

網絡擴展解釋

“凍皴”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寒冷天氣下皮膚因受凍而出現的發紅、起皺或皴裂的現象。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凍皴”由“凍”(寒冷)和“皴”(皮膚皺裂)組成,字面指寒冷導緻皮膚幹裂起皺的狀态。常見于形容冬季暴露在外的皮膚,如手、臉部等。

  2. 詞義延伸與用法

    • 文學描寫:多用于詩歌或文學作品中,增強嚴寒環境的畫面感。例如唐代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中“手腳凍皴皮肉死”。
    • 日常描述:現代語境中可形容皮膚因寒冷幹燥産生的粗糙、皴裂現象,如“大寒節氣,風霜凍皴”。
  3. 近義詞與相關概念

    • 近義詞:皴裂、龜裂(均指皮膚或物體表面開裂)。
    • 關聯詞:“皴”單獨使用時,還可指中國畫技法中表現山石紋理的筆法。
  4. 實際應用建議
    寒冷季節需注意皮膚防護,如塗抹保濕霜、避免長時間暴露于冷風中,可預防“凍皴”現象發生。

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漢典或杜甫詩作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哀曼俺家的安之若素百念楚鄰春雨辭調賜腥懂門兒東坡羹風刺府任鬴洧高粱蚜格度孤老院河伯為患鶴骨霜髯黑黜黜姮娥花座簡在矯世勵俗及等金龜換酒金燼跼高蹐厚攬察攬納冷香理兵力不能支六枝兒綸省落坐緑黛明婳幕府納剌婆娑沒索茄科情腸青蟾兔崎嵚賞豫士禮受精束雪量珠跆藉謄録院踢瓶徒負途飾文章國象路小蔥拌豆腐虓怒小誦笑中刀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