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笑裡刀 ”。比喻外表和善而内心陰險的人,或有害而不易察覺的事物。 唐 舒元輿 《坊州按獄》詩:“氓苦稅外緡,吏憂笑中刀。” 唐 白居易 《不如來飲酒》詩之七:“且滅嗔中火,休磨笑裡刀。”《新唐書·奸臣傳上·李義府》:“ 義府 貌柔恭,與人言,嬉怡微笑,而陰賊褊忌著于心,凡忤意者皆中傷之,時號 義府 ‘笑中刀’。” 元 鄭廷玉 《看錢奴》第一折:“自拏着殺子殺孫笑裡刀,怎留的好兒好女眼前花。”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二折:“笑裡刀剮皮割肉,綿裡針剔髓挑觔。”
“笑中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笑中刀”比喻外表和善而内心陰險的人,或指表面無害卻暗藏危險的事物。該詞與“笑裡藏刀”“笑中有刀”同義。
該成語源自唐代官員李義府的故事。據《新唐書》記載,李義府表面溫和謙恭、面帶微笑,實則陰險狹隘,常暗中陷害異己,因此被稱為“笑中刀”。他的行為後來成為成語的典型例證。
該成語多用于描述表裡不一的僞善者,常見于文學作品或曆史評價中。若需更詳細的曆史案例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新唐書·李義府傳》等古籍。
笑中刀,指的是以幽默、诙諧的方式表達出尖刻、諷刺、挖苦等含義的話語或行為。這個詞彙的拆分部首是“小”和“刀”,部首筆畫分别為3和2。它的來源是中國的一種文化現象,多出現在文學作品、戲劇、電影、相聲等藝術形式中。
笑中刀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笑中刀」。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有可能存在一些變體字,但目前流傳下來的一般保持一緻。
下面是一個使用“笑中刀”這個詞彙的例句:
他用笑中刀的方式戳破了她的自大與虛僞。
與“笑中刀”相關的組詞有:笑話、諷刺、挖苦等。這些詞彙都有表達诙諧、幽默、尖銳意味的特點。
與“笑中刀”近義詞有:尖酸刻薄、譏諷、嘲笑等。這些詞彙都能夠表達批評、諷刺他人的意思。
與“笑中刀”反義詞有:善意、褒義、誇獎等。這些詞彙與“笑中刀”的含義相反,表達出積極、正面的情感或評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