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ffice of the commanding officer]∶舊時将帥辦公的地方,後也泛指衙署
(2) [shogunate]∶日本明治以前執掌全國政權的軍閥
(1).本指将帥在外的營帳。後亦泛指軍政大吏的府署。《史記·李将軍列傳》:“大将軍使長史急責 廣 之幕府對簿。”《魏書·崔休傳》:“幕府多事,辭訟盈幾。” 宋 王安石 《和蔡副樞賀平戎慶捷》詩:“幕府上功聯舊伐,朝廷稱慶具新儀。”《老殘遊記》第三回:“幕府人才濟濟,凡有所聞的,無不羅緻於此了。”參見“ 莫府 ”。
(2).借指将帥。 漢 陳琳 《為袁紹檄豫州》:“幕府奉 漢 威靈,折衝宇宙。”《周書·文帝紀上》:“ 清水公 賀拔嶽 ,勳德隆重,興亡攸寄, 歡 好亂樂禍,深相忌毒,乃與 侯莫 、 陳悅 陰圖陷害。幕府以受律專征,便即讨戮。” 宋 張孝祥 《念奴嬌·仲欽提刑仲冬行邊》詞:“幕府橫驅三萬裡,一把平安遙接。”
(3).幕僚;幕賓。 唐 韓愈 《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銘》:“ 崇文 命幕府唯公命從。” 宋 王谠 《唐語林·賞譽》:“吾聞長史 劉從事 非有通家之舊,復無舉薦之力,歘自□衆為賢侯幕府,必有足觀者。”《文明小史》第五七回:“一班老奸巨猾的幕府,陰險狠毒的家丁,看出了他的本心,漸漸把聲色貨利去引誘他。”
(4). 日本 明治維新前掌握全國政權的軍閥。 梁啟超 《中國專制政治進化史論》:“諸藩士各挾其藩之力,合縱以革幕府而奬王室,及幕府既倒,大勢既變,知不可以藩藩角立,乃胥謀而廢之。”
幕府是東亞曆史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行政機構稱謂,其詞義在漢語語境和日本曆史中呈現差異性發展。
一、漢語本義 《漢語大詞典》釋為"古代将帥處理公務的府署",始見于《史記·李牧列傳》記載戰國時期"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幕)府"。明清時期特指督撫衙門,《辭海》記載該時期幕府設有刑名、錢谷等專職幕僚,形成獨特的行政輔佐體系。
二、日本曆史專稱 日本史學界将1192-1867年間的武家政權統稱幕府,其詞源雖借自漢語,但實際指代軍事貴族建立的中央統治機構。典型形态包括:
三、行政架構特征 日本史學會研究指出幕府政權具有"雙軌制"特征,形式上保留天皇朝廷,實際通過"征夷大将軍"職位掌控全國軍事、司法和賦稅權力。重要機構包括評定衆(決策)、侍所(軍事)、問注所(司法)等職能部門。
注:參考文獻對應實體文獻為1.《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3.日本國立曆史民俗博物館官網、4.日本史學會編纂《日本曆史大系》。
“幕府”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含義,主要分為漢語原義和日本曆史中的特殊政治體制:
本義
指古代将帥出征時的營帳或辦公場所,後擴展為軍政長官的府署。例如《史記》記載李廣“幕府省約文書籍事”。
補充:唐代韓愈的墓志銘中也有“幕府”指代軍政機構的用法。
引申義
幕府是日本12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的實際中央政府,其特點為武士階層架空天皇、掌握實權,共經曆三個時期:
鐮倉幕府(1192-1333)
由源賴朝建立,首任“征夷大将軍”。通過設立“守護”和“地頭”控制地方,标志武士階級正式主導政權。
室町幕府(1336-1573)
足利尊氏創立,初期因南北朝分裂動蕩,後期進入戰國時代,大名割據。
江戶幕府(1603-1868)
德川家康建立,實行鎖國政策,集權程度最高。經濟上推動封建農業與工商業發展,但最終因西方沖擊倒台。
如需進一步了解幕府的政治影響或具體事件,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詳細分析。
拜内保宮保塞迸地變機殘碣草介長糧川阜鋤食叢錯催生的本電工廢锢敢不旰日公槐棺槥貴門豪牛化煉回祿之災昏睡禍始牋刺弶網九垓八埏九綱竣盡軍郵牢姐樂極連理盤領悟棉蚜冥悟跑付兒憑龜乾累瓊璧容典塞禱三制手讪黜山集韶鮮設科打诨聲利客釋回增美梳篦稅種松蔭騰蹙頭對韋褐文藻暇景消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