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對鹽政的美稱。 宋 陶穀 《清異錄·官志》:“ 王播 拜諸道鹽鐵轉運使,祕書丞 許少連 賀啟雲:‘擷金煉玉,束雪量珠。’”
“束雪量珠”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來源中存在細微差異,但核心解釋較為統一。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析:
該詞最初是古代對鹽政的美稱,用于形容鹽務管理或鹽鐵轉運使的職責。其字面意象是将鹽比作“雪”(形容鹽的潔白)和“珠”(比喻鹽的珍貴),通過“束”與“量”體現對鹽的精細管理。
源自宋代陶谷《清異錄·官志》的記載:王播被任命為諸道鹽鐵轉運使時,秘書丞許少連在賀啟中寫道:“撷金煉玉,束雪量珠”,以此贊譽鹽政的重要性。
如今該詞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文研究。需注意與另一含義“評價不準确”(如所述)區分,後者可能是誤傳或混淆其他成語所緻,建議優先參考權威典籍釋義。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清異錄》原文或鹽政相關史料。
《束雪量珠》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一個人能夠以小見大,從細微之處觸發,看到更深層次的問題。
《束雪量珠》拆分的部首為“束”、“雪”、“量”和“珠”,拆分的筆畫分别是7、11、12和10。
《束雪量珠》這個成語來源于《紅樓夢》一書。在書中,賈母對賈寶玉的一番教導中用到了這個成語,以表達對賈寶玉聰明睿智的贊賞。
《束雪量珠》的繁體寫法為《束雪量珠》。
《束雪量珠》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沒有發生變化。
他思維敏捷,能夠從庸常事物中束雪量珠,洞察問題的本質。
不易束雪量珠、善于束雪量珠、具備束雪量珠的能力。
洞察微言、善于觀察細節。
目光短淺、隻看表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