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正世風,激勵世俗。 宋 王禹偁 《四皓廟碑》:“遠害全身,矯世勵俗,清泉洗耳,紫芝充腹。”亦作“ 矯世厲俗 ”。 明 唐順之 《莆田林氏先墓表》:“矯世厲俗、捐私奉公、嶄崖狷潔之行,可以無譴訶憎疾於鬼神,然或不免譴訶憎疾於人。”
“矯世勵俗”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iǎo shì lì sú,主要用于形容通過行動或倡導來糾正不良的社會風氣,激勵淳樸的民俗。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矯”指糾正、匡正;“世”指社會、世風;“勵”為鼓勵、激勵;“俗”即風俗、習俗。整體意為改變頹廢的世風,鼓勵良善的民俗。
深層内涵:
強調通過積極作為引導社會向善,例如古代賢者通過自身品德或行動影響大衆,如宋代王禹偁在《四皓廟碑》中提到的“遠害全身,矯世勵俗”。
典故來源:
出自宋代文學家王禹偁的《四皓廟碑》:“遠害全身,矯世勵俗。清泉洗耳,紫芝充腹。”
(注:四皓指漢初四位隱士,此處以他們的高潔行為比喻對社會風氣的引導。)
曆史用例:
明代唐順之在《莆田林氏先墓表》中亦用“矯世厲俗”表達類似含義,指通過剛正不阿的品行改變世俗。
這一成語在現代仍具現實意義,可用于倡導社會公德、文化傳承等領域,例如通過教育或政策“矯世勵俗”,促進社會良性發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擴展用例,可參考《四皓廟碑》原文或相關曆史評注。
《矯世勵俗》是一個成語,意指糾正社會弊端,推動民衆正派行為的意願和行動。
《矯世勵俗》由三個漢字組成:
矯(jiǎo):由石字旁和喬字旁組成,總計12畫;
世(shì):由一豎,一撇,一橫,和一點組成,總計5畫;
勵(lì):由力字旁和厲字旁組成,總計7畫;
俗(sú):由人字旁和谷字旁組成,總計9畫。
《矯世勵俗》最早出自《周易·複卦篇》,後來普遍用于文化語境中。它形容人們積極改善社會風尚,努力追求道德品質。這個成語表達了正直善良的價值觀,激勵人們秉持高尚品德。
《矯世勵俗》的繁體寫法為「矯世勵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略有不同。以「世」為例,古時候的寫法是「丗」。
1. 作為一個公衆人物,他時常提倡矯世勵俗的價值觀。
2. 他用自己的言行展示了矯世勵俗的力量。
3. 現在正是我們發揚矯世勵俗的時候。
矯正、世代、勵志、俗話。
摒棄陋習、改邪歸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放縱、違法亂紀、從衆、淪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