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冻皴的意思、冻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冻皴的解释

受冻皴裂。 唐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之一:“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冻皴(dòng cūn)是汉语中描述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的特定词汇,兼具文学意象与医学观察的双重内涵。以下从权威辞书及典籍角度分项阐释:

一、基础释义与字源

冻皴指皮肤受寒冷侵袭导致的干裂现象。《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为:“因寒冷而皮肤开裂”。从构词看,“冻”强调低温环境,“皴”本指皮肤皱裂,《说文解字》注“皴,皮细起也”,二字组合精准刻画寒冷引发的物理损伤特征。

二、扩展义项与医学关联

  1. 病理现象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提及寒邪致病的“皴揭”症状(《素问·皮部论》),与冻皴机理相通,均指向寒燥伤及皮腠。现代医学称为“冻伤性皲裂”,常见于手足暴露部位。

  2. 文学意象

    古典文学常借冻皴暗喻民生疾苦。如白居易《新制布裘》诗“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隐含对百姓冻皴之苦的悲悯,陆游《雪后苦寒》中“指直不可握”亦生动再现此状。

三、使用场景与典例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王力. 《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 1999.
  3. 曹雪芹. 《红楼梦》.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网络扩展解释

“冻皴”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寒冷天气下皮肤因受冻而出现的发红、起皱或皴裂的现象。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冻皴”由“冻”(寒冷)和“皴”(皮肤皱裂)组成,字面指寒冷导致皮肤干裂起皱的状态。常见于形容冬季暴露在外的皮肤,如手、脸部等。

  2. 词义延伸与用法

    • 文学描写:多用于诗歌或文学作品中,增强严寒环境的画面感。例如唐代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中“手脚冻皴皮肉死”。
    • 日常描述:现代语境中可形容皮肤因寒冷干燥产生的粗糙、皴裂现象,如“大寒节气,风霜冻皴”。
  3. 近义词与相关概念

    • 近义词:皴裂、龟裂(均指皮肤或物体表面开裂)。
    • 关联词:“皴”单独使用时,还可指中国画技法中表现山石纹理的笔法。
  4. 实际应用建议
    寒冷季节需注意皮肤防护,如涂抹保湿霜、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冷风中,可预防“冻皴”现象发生。

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参考汉典或杜甫诗作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黯然魂销白骥笔供诚必疮疥之疾疵物谠言大优颠唇簸嘴东岱肚皮恩典府快脯脍槀草饥火烧肠锦城使经济核算景星麟凤俊上具脩开阿练素理柄梨颗力劣灵蛇领悟离翍立雪鸾环麦熟毛裘趴趴凳凭附搴裳遣辞縴手潜行峭僻旗旗全都驱石神鞭泗洙肃艾算闲踏斗弹力韬鳞天网推戴推服讬咐文册武工误拿现金账校贯小绢携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