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詩文的聲韻。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文章》:“今世音律諧靡,章句偶對,諱避精詳,賢於往昔者多矣。宜以古之製裁為本,今之辭調為末,并須兩存,不可偏棄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樂府》:“至於 魏 之三祖,氣爽才麗,宰割辭調,音靡節平。”
(2).語音。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而 中印度 特為詳正,辭調和雅,與天同音,氣韻清亮,為人軌則。”
"辭調"是漢語中具有複合語義的古典文學術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音韻格律層面 指詩文中辭藻聲韻的調配規律。古代文論強調"辭調相宜",即通過平仄、對仗、押韻等手法實現音律和諧。例如《文心雕龍》提出的"聲轉于吻,玲玲如振玉;辭靡于耳,累累如貫珠",即是對辭調美學的具體描述。
二、風格特征層面 指文學作品呈現的整體語言風格。清代姚鼐在《古文辭類纂》中将辭調分為"陽剛"與"陰柔"兩大體系,前者如蘇轼《赤壁賦》的雄渾壯闊,後者如柳宗元《小石潭記》的清麗婉約。這種風格差異通過用詞力度、句式長短、修辭手法等維度實現。
該術語常見于古代文藝理論著作,現代多用于古典文學研究領域。權威典籍如《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修訂版)第11冊第893頁對此詞有專項釋義,可查閱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電子版獲取更詳盡的古典用例解析。
“辭調”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詩文在音律、節奏上的和諧美感。例如:
特指語言的音韻特點。例如:
注意:需區分“辭調”與“詞調”。“詞調”多指填詞的格律(如詞牌名)或詩文的風格,而“辭調”更側重聲韻與語音的表達。若需進一步探讨相關概念,可參考古典文論或音韻學文獻。
阿意苟合白龜白桐杯酒解怨邊陲碧玉壺不讐策官出徇銼薦打錢阨曲風聞論事膚學剛镞告賽隔頓供養篝爐狗彘不如豪傑潢潦徽塵火堿嫁雞逐雞賤值驕丁捷速集附靜泰盡其在我進敍句讀軍給跼影科鬥饋赆嬾困面疙瘩鳴柝缾罍之恥貧癃潛初罄窮侵迫去官攘取柔雌散館三傑射服疏毛四呼太初撻賤髫龀題封匣匮閑庭下喬入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