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r sth. with equanimity;bear sufferings nonchalantly] (遇到不順利或反常的情況等)安然相處,像平常一樣對待
有些同志聽憑别人宣傳主觀主義,也安之若素。——毛 * 《整頓黨的作風》
謂對反常現象或不順利的情況視若平常,毫不在意。《官場現形記》第三八回:“後來彼此熟了,見 瞿太太 常常如此,也就安之若素了。” 鄭振铎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四一章第一節:“ 南宋 的人士,為了昇平已久,也便對于小朝廷安之若素。” 歐陽山 《苦鬥》五二:“應該說,對于這樣一種談話的腔調, 林開泰 倒是安之若泰的。”
“安之若素”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其詳細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成語釋義與出處
“安之若素”指遇到異常情況或身處困境時,能像平常一樣泰然處之,保持鎮定平心态。該成語源自《莊子·德充符》,原文為“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後演化為“安之若素”,強調對變故的淡然态度。《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釋義為“對待困難、異常情況等毫不介意,心情平靜”。
二、核心語義分析
本義解析
“安”意為平靜、坦然;“若素”即“如同平日”。整體指将非常态事件視為常态,不因外界變化産生情緒波動。例如面對突發危機仍能如常處事,即符合此義。《漢語大詞典》指出其核心在于“處變不驚的心理狀态”。
引申内涵
除表面鎮定外,更強調深層心理適應力。如清代範寅《越諺》用例:“遇危難安之若素,方顯器量”,突出對逆境的包容與韌性。現代語境中,多用于贊譽在壓力下保持從容的修養。
三、文化思想淵源
成語承載道家“順應自然”的哲學觀。《莊子》主張“安時處順”,認為順應客觀規律方能超脫得失。後世儒家亦融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修養理念,使該詞兼具哲學深度與倫理價值,成為中華文化中精神境界的象征。
四、權威用例佐證
梁啟超在《新民說》中寫道:“雖處困厄,安之若素,此真豪傑之士也”,彰顯其褒義色彩;《人民日報》時評亦常用以描述模範人物“面對榮譽安之若素”的謙遜品格,印證其當代適用性。
“安之若素”是一個漢語成語,常用于形容面對困境或異常情況時保持平靜坦然的态度。以下為詳細解釋:
字義分解:
核心含義:
指對困窘遭遇、反常現象或不順利的情況毫不介意,保持平靜如常的态度。現代也可表示對錯誤言論或事物聽之任之(需結合語境判斷)。
最早記載:
出自清代範寅《越諺·附論·論堕貧》:“貪逸欲而逃勤苦,喪廉恥而習谄谀,甘居人下,安之若素。”。
另一出處為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8回,描述人物對異常情況的適應。
古今差異:
原指對困境的豁達,現代衍生出對錯誤現象不聞不問的消極用法,需根據語境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故事或更多例句,可參考《越諺》等古籍及現代詞典來源。
敗國喪家寶镈襃贊不刊之說采拾唱門成埶持酒垂手疵诟搭識碘酊點發訂盟奪哀督任二稚罰爵方量發生認識論奮力綱佐格綳格綳夠本鈎楯國綱還形燭鴻雲呴谕黃骠馬護兒斛律軍命隽賢舉胔開羅茅縮渺渺鲇魚上竹竿清幹勤勞勇敢曲沮弱淵山沓厍狄聖人之徒剩餘勞動神渥肆口祟書逃命體魄銅獸通淵屯田挽詞王馬望雲違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