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攬納的意思、攬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攬納的解釋

(1).包攬代納賦稅。《元史·刑法志二》:“若倉官人吏等盜糶官糧,與攬納飛鈔同論。”《明律·戶律·攬納稅糧》:“凡攬納稅糧者,杖六十。”《明史·邢宥傳》:“姦民攬納秋賦,置之法。”參見“ 攬戶 ”。

(2).收攬容納。 清 吳敏樹 《聽雨樓記》:“度地不廣大,而攬納宏遠者,惟高且顯者為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攬納(lǎn nà)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性詞彙,主要指向包攬代繳賦稅的行為。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背景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個人或中介機構代為包辦、征收并繳納賦稅的行為。在古代社會,常見于民間代理人替納稅人向官府繳納稅糧或稅款,從中謀取利益。

核心特征:

  1. 中介性:非納稅人直接繳納,而是通過第三方代理。
  2. 營利性:代理人常通過克扣、浮收等手段賺取差價。
  3. 官方關聯性:部分代理人與官府胥吏勾結,形成灰色利益鍊。

二、曆史背景與演變

  1. 起源:

    始于唐宋時期,常見于稅糧征收。農戶為逃避繳稅繁瑣流程,委托“攬納人”代繳,後者借機加收手續費或克扣糧食。

    例:宋代《文獻通考》載:“民戶避催科之擾,委攬納人代輸,多被侵欺。”

  2. 明清發展:

    成為普遍現象,但被官府明令禁止。因攬納人常與官吏串通,導緻稅收流失、農民負擔加重。

    例:明代《大明律》規定:“凡攬納稅糧者,杖六十,錢財入官。”


三、相關概念辨析


四、使用場景

  1. 曆史文獻:

    多用于描述古代賦稅制度弊端,如《宋史·食貨志》:“州縣吏胥與攬納人勾結,病民最甚。”

  2. 學術研究:

    經濟史、法制史領域常探讨其對古代財政與社會秩序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攬納:包攬代納賦稅。”

  2. 《中國曆史大辭典·經濟史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分析攬納在宋明兩代的運作模式及社會危害。

  3.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變遷研究》(中華書局):

    詳述攬納與官民博弈關系(見第三章第二節)。

(注:因未提供可引用網頁鍊接,此處僅标注權威出版物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攬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及使用場景:

一、包攬代納賦稅

指代他人或機構包辦繳納賦稅的行為。曆史上多用于描述民間或官吏非法介入稅收的案例。例如:

二、收攬容納

指廣泛接納或吸收事物或人才,強調包容性。例如:

使用場景與補充說明

  1. 曆史文獻:常見于元明法律條文,如《明史·邢宥傳》提及懲治“奸民攬納秋賦”。
  2. 文學描述:多用于建築或自然景觀的比喻,強調包容性。
  3. 現代用法:此詞現已較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或特定學術讨論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文學出處,可參考《元史》《明律》等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望别島奰發巢菜超以象外朝軸成羣打夥弛高骛遠廚船賜福賜勞粹要打化刀籋颠實敷霜泔水孤畝滾瓜爛熟過多還請鹖冠闳俊化學鍵甲坊署金剛揭谛鏡華急攘攘酒渦鸠茲隽客抗禦恐惑塊磊獵主六丁黑煞龍華會買賣經馬薤眇躬男教臬極甯耐派演旗竿寝饋熱芭衽席之愛僧正贍美閃神兒市門翁水糞書目說長道短鐵線描喂眼文繡銷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