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大劄。舊時書信中敬稱人的來信。 明 茅維 《寄葉相公書》:“鼎劄至今春始達。稍悉相公裡居之概。”
“鼎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略有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鼎劄(拼音:dǐng zhá)由“鼎”和“劄”兩字組成:
指代重要文書或決策
在廣義語境中,“鼎劄”泛指具有權威性或重大意義的文書、政策或決策。例如古代官方發布的政令、法典等。
書信中的敬稱
在書信往來中,“鼎劄”被用作對他人來信的尊稱,表示對對方書信的重視與尊重。例如明代文人茅維在《寄葉相公書》中寫道:“鼎劄至今春始達”,即用此意。
部分資料将“鼎劄”與“大劄”并提,兩者均含“重要信件”之意,但“鼎劄”更強調權威性。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
以上内容綜合了權威詞典及古籍用例,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等來源。
《鼎劄》是指一種古代的銅鼎,也可以表示在銅鼎上刻寫的銘文或文字。這個詞常用來形容古代文化遺産或古籍。
《鼎劄》的部首是釆(采)字旁,全稱是“金,廣的釆”。它的總筆畫數為21畫。
《鼎劄》一詞最早出現在《書經》中的《周易·系辭下》一篇中:“天地之大德曰鼎爐,日月之行名曰鼎劄。”這裡鼎劄指的是太陽和月亮在天上的運行。後來,這個詞也被引申為刻寫在古代銅鼎上的文字。
《鼎劄》的繁體字是「鼎劄」。
在古代,「鼎劄」這個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一些筆劃的書寫方式會略有差異。
1. 他從古代鼎劄上閱讀了許多珍貴的曆史資料。
2. 這座博物館收藏了許多古代銅鼎和鼎劄。
鼎台、鼎食、銅鼎、銘文
銅鼎、銅器、古鼎
現代鼎、電子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