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名。因産于 烏程縣 箬溪 北岸之 下箬 ,故名。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楚漢魏六朝上》:“﹝ 烏程 ﹞縣南五十步有 箬溪 ,夾溪悉生箭箬,南岸曰 上箬 ,北岸曰 下箬 ,居人取 下箬 水釀酒,醇美,俗稱箬下酒。”
箬下酒是中國古代一種著名的黃酒,特指唐代産于湖州烏程縣(今浙江湖州)箬溪流域的名酒。其名稱源于産地“箬溪”下遊地域,因水質清冽、釀造工藝獨特而聞名,在唐宋文獻中常被列為酒中佳品。以下是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釋義:
字面釋義
“箬”指箬竹(一種竹類植物,葉大可制笠、包粽),此處指代産地箬溪;“下”表方位(溪流下遊)。合稱“箬下”為地名,後引申為當地所産美酒的專稱。
核心定義
箬下酒是唐代烏程縣箬溪流域以糯米、小麥曲為原料,經竹箬包裹發酵釀制的黃酒,屬古代“酢酒”(帶糟米酒)的一種,酒色澄黃,味甘醇厚。
唐代典籍記載
唐代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列舉名酒:“酒則有……烏程之箬下”,明确将其列為全國性名酒(來源:中華書局《唐國史補校注》,1985年版,第60頁)。
宋代酒史佐證
宋代談鑰《嘉泰吳興志》載:“烏程酒,舊出三酒……箬下酒最醇美”,指出其工藝源自漢代“酢酒法”,以竹箬包裹酒醅發酵(來源:浙江古籍出版社《吳興叢書》影印本)。
竹箬包裹工藝
酒醅以箬竹葉包裹後入陶甕發酵,竹箬的抗菌性可抑制雜菌,同時賦予酒液植物清香(來源:周嘉華《中國酒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12頁)。
地理标志屬性
箬溪水富含礦物質,配合當地“三白酒”(白米、白曲、白水)工藝,形成獨特風味,後世“烏程酒”“三白酒”皆為其衍生品類(來源:李華瑞《中國酒史》,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8頁)。
詩詞中的雅稱
唐代詩人白居易《錢湖州以箬下酒李蘇州以五酘酒相次寄到》詩雲:“勞将箬下忘憂物,寄與江城愛酒翁”,以“忘憂物”代指箬下酒,反映其文人雅士飲品地位(來源:《全唐詩》卷四四三)。
别稱考辨
因産地别名“竹下”,亦稱“竹下酒”(見宋代陶谷《清異錄》),非指竹筒盛酒,實為“箬下”音訛(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清異錄箋注》,2014年,第203頁)。
當代酒史研究确認:箬下酒是唐代湖州地區以地理标志命名的發酵黃酒,代表江南稻作文明的釀酒技藝高峰,其工藝後融入紹興黃酒體系,成為中國黃酒文化的重要源流(來源:徐少華《中國酒與傳統文化》,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21年,第96頁)。
箬下酒是中國古代一種地方名酒,其解釋可綜合為以下要點:
詞義與産地
箬下酒因産于浙江烏程縣(今湖州)箬溪北岸的“下箬”地區得名。當地居民取箬溪水釀酒,因水質優良,所釀之酒醇美聞名。
曆史記載
宋代文獻《苕溪漁隱叢話後集》記載:“居人取下箬水釀酒,醇美,俗稱箬下酒。”;另《藏一話腴》将其與宜城九醞酒、中山千日酒并列為名酒。
别名與文學引用
唐代稱此酒為“箬下春”,劉禹錫在《洛中送韓七中丞之吳興》中寫道:“鹦鹉杯中箬下春”,以“春”代指酒,體現其雅稱。
名稱溯源
“箬”指箬竹,因箬溪兩岸盛産此竹,南岸稱“上箬”,北岸稱“下箬”,酒因地名得稱。
箬下酒是唐宋時期浙江烏程的特色酒,以産地箬溪下箬命名,因水質和工藝獨特而品質出衆,在詩詞文獻中留有記載。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文或釀造細節,可查閱《苕溪漁隱叢話》《劉禹錫集》等古籍。
哀念安然如故暗飾徧觀别無選擇産銷傳播學初寫黃庭存殁大蟲吃小蟲當路塞大巽他群島點劃第二性征東京夢華錄鬥阚獨辟飛沈甫竁賦得關納咍台谽閜堠鼓黃韭晖盈剨然檢踏京沚巾幂金目攈拾抗稅柯爛棋老鸹翎漣落龍師龍威虎震曼理謀財墓室能源憑白裘馬清狂穰子茙葵揉磨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省率蜃樓山市十善適長孫爽氣泗濱友天可憐見推驗無賜饷幹鄉下人先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