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untain) pass] 險要的關口
依山築城,斷塞關隘。——《南齊書·蕭景先傳》
(1).險要的關口。《南齊書·蕭景先傳》:“ 惠朗 依山築城,斷塞關隘。”《水浒傳》第十一回:“又過了兩座關隘,方才到寨門口。” 沉從文 《過嶺者》:“至于那個嶺頭的關隘,一禮拜前卻已為白軍部隊占領去了。”
(2).比喻起決定作用的轉折點。 明 姚士粦 《見隻編》卷上:“嗟乎!刹那炎冷能轉善為敗,如此乃知炎冷二字是一進退關隘。” 克非 《春潮急》二二:“可是,而今在這社會主義革命的關隘面前,竟過不去,竟行不通。”
“關隘”是一個漢語詞彙,指險要的關口,通常指古代在交通要道設立的防務設施,又稱“關卡”。以下是詳細解釋:
關隘既是地理上的戰略要地,也是文學中象征阻礙或轉折的意象。其核心特征為險要性與控制性,貫穿古代軍事、經濟及文化領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關隘案例(如山海關、函谷關等),可參考曆史地理文獻或權威典籍。
《關隘》這個詞是指山嶽之間或河流交通要道上設立的關卡、隘口。它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地理和軍事設施,在戰國時期開始出現,并在曆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隘》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門」和「山」,分别是左右和上下構成的。它的總筆畫數是13畫。
《關隘》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在古代,為了控制交通、防止敵人侵犯以及征收邊境稅收,國家會在山嶽和河流的要道上設置關卡。這些關卡通常由城牆、城門和警衛組成,稱為「關隘」。
《關隘》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關隘」。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關隘」有時也寫作「關隘」。其中,「關」的寫法古時稱為「閉」,是由「門」和「目」組成的草書字形;「隘」在古代有「狄」と寫,是由「阝」和「犬」組成的象形字形。
1. 他們駐守在關隘,嚴密防備敵人的進攻。
2. 這座關隘是通往西部的重要通道,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1. 關卡:指設置在要道、邊境等處的防線,用以限制人員和物資的通過。
2. 關隘所:關卡設有的警備營所。
3. 關隘口:關卡所在地的附近地區。
1. 山口:類似于關隘的地理要道或交通要道。
2. 過道:指貫通兩地的通道或走廊。
開放、暢通:指沒有設有限制的通行條件,自由、毫無障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