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擱淺沉溺。《南齊書·顧憲之傳》:“當以風濤迅險,人力不捷,屢緻膠溺,濟急利物耳。”
“膠溺”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āo nì,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
指船隻“擱淺沉溺”,即因風浪或環境險惡導緻船隻陷入困境,無法脫身。例如《南齊書·顧憲之傳》中記載:“當以風濤迅險,人力不捷,屢緻膠溺,濟急利物耳。”
(注:“膠”原指黏性物質,引申為“黏住、困住”;“溺”意為沉沒或沉迷。)
引申義
比喻人陷入某種困境或不良狀态中難以自拔,如沉迷于情感、惡習等。例如:“他因賭博膠溺,最終傾家蕩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南齊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膠溺》(jiāo n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沉迷、迷戀,指人沉浸在某種事物中無法自拔。
《膠溺》的部首是“⺼”(肉),總共有13個筆畫。
《膠溺》一詞源自古代文學作品《論語·季氏》:“膠而不溺。”(沉迷于某種事物而不自知。)後來逐漸演變成現代漢語詞彙。
《膠溺》的繁體字為「膠溺」。
古代的《膠溺》的寫法使用了與現代稍有不同的漢字結構。例如「膠」的古代寫法是「膠」,「溺」的古代寫法是「溺」。
1. 他整天沉迷于遊戲,對學習毫不關心,簡直是膠溺其中。
2. 她對音樂情有獨鐘,沉浸其中,被人們稱為膠溺音樂的人才。
膠柱鼓瑟(形容沉迷于音樂),草木皆兵(指處于過度戒備狀态),膠着狀态(指僵持不下的情況)。
近義詞:沉迷、迷戀、沉溺、沉湎
反義詞:明辨、清醒、警惕、冷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