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悟寂的意思、悟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悟寂的解釋

佛教語。了悟寂滅。謂超脫一切境界,入于不生不滅之門。 南朝 梁 蕭統 《東齋聽講》詩:“昔聞 孔 道貴,今覩釋花珍;至理乃悟寂,承禀實能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悟寂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與宗教色彩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構詞與語境兩個層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悟”指覺悟、理解,強調對事物本質的認知突破,如《說文解字》釋“悟”為“覺也”。而“寂”本義為無聲、安靜,在佛教語境中引申為“涅槃”或“滅盡煩惱”的終極狀态,如《大智度論》雲“寂滅者,名為涅槃”。因此,“悟寂”可直譯為“覺悟至寂靜之境”,指通過智慧通達生命與宇宙的終極真理。

  2. 語義解析與用例

    該詞常見于佛教典籍及文人禅詩。例如唐代詩人王維在《青龍寺昙璧上人兄院集》中寫道:“悟寂無生理,空門若為家”,此處“悟寂”指向對佛法空性真谛的體悟。宋代《五燈會元》亦有“若不悟寂滅理,終在生死輪回”之句,強調“悟寂”作為解脫之道的核心地位。

  3. 文化淵源與權威參考

    “悟寂”融合了儒家“格物緻知”的認知觀與佛教“止觀雙修”的實踐觀。據《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解釋,其内涵與“般若波羅蜜”(智慧到彼岸)相通,需通過禅定與觀照實現。中國哲學史家湯用彤在《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指出,該詞體現了“魏晉玄學與佛學交融後形成的獨特修證路徑”。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大正新修大藏經》電子文獻庫;《中國佛教百科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悟寂”是佛教術語,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析:

一、基本釋義

“悟寂”由“悟”(覺悟、了悟)與“寂”(寂滅、寂靜)組合而成,指通過覺悟達到超脫生滅的境界,即佛教中“涅槃”的終極狀态。其核心是脫離世俗紛擾,進入不生不滅的解脫之門。

二、出處與文獻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代蕭統的《東齋聽講》詩:“至理乃悟寂,承禀實能仁。”,表達對佛理中寂滅真谛的領悟。唐代王維在《飯覆釜山僧》中亦寫道“一悟寂為樂”,将悟寂與禅修之樂結合。

三、哲學内涵

  1. 了悟寂滅:指超越生死輪回,達到“無我”境界,與佛教“空性”思想相關。
  2. 超脫境界:強調脫離一切二元對立(如生滅、有無),歸于寂靜本體。

四、字義分解

五、文化關聯

該詞常見于禅宗詩文,體現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例如明代嚴嵩詩句“歎逝徒延伫,悟寂與誰論”,反映文人對佛理境界的追求。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哲學體系或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中論》《涅槃經》等經典。

别人正在浏覽...

暗考安閑拜爵變産避青鷩雉澄綠辍食吐哺出群大間歇泉大卒釣竿手發悸幡節發飄雰霭墳包鳏寡茕獨觀過知仁古成固執己見涸滞懷鉛荒貨昏鈔或多或少豁情舊遊計置鐍鑰蠟千兒累爵冷人良金美玉連口麗密漫漫慢條斯禮民經木骨偏棄偏施耆齒情計凄妍攘诟饒盈日馮蛇蟊十室壽旦水火爐水漉漉順風而呼體究違廢無妄憂鄉淚橡皮筋岘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