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沫的意思、涎沫的詳細解釋
涎沫的解釋
[saliva] 〈方〉∶口水
詳細解釋
口水。 唐 杜甫 《黃魚》詩:“泥沙卷涎沫,回首怪龍鱗。”《醒世恒言·李玉英獄中訴冤》:“ 焦氏 照面一口涎沫,道:‘啐!**這樣亂説!’” 葉紫 《行軍散記》一:“石榴已經長得爛熟了;有的張開着一條一條的嬌豔的小口,露出滿腹寶珠似的水紅色的子兒,逗引着過客們的涎沫。”
詞語分解
- 涎的解釋 涎 á 唾沫,口水:垂涎三尺。流涎。涎沫。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沫的解釋 沫 ò 液體形成的許多細泡:沫子。泡沫。 指“唾沫”:相濡以沫。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涎沫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涎沫(xián mò)是漢語中表示口腔分泌物的名詞,特指質地較為稀薄或帶有泡沫狀的口水,常見于生理現象或病理狀态。以下從釋義、構成、用法及醫學關聯四個角度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
-
基礎含義
指口腔中分泌的液體,多呈清稀或泡沫狀。《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涎,口液也;沫,水泡也”,合并指“口中津液或泡沫狀分泌物”。
例證:清代小說《紅樓夢》第二十回:“(寶玉)覺得口角邊有涎沫流出。”
-
與近義詞的區分
- 唾液:泛指所有口腔分泌物,醫學上強調消化功能。
- 口水:口語化表達,無病理色彩。
- 涎沫:側重液體性狀(稀薄/泡沫),可隱含病理或不受控狀态,如“流涎沫”形容失控的分泌物。
二、字源與構成
三、醫學關聯
現代醫學中,涎沫過量分泌可能與以下病症相關:
- 口腔疾病:如口腔潰瘍刺激唾液腺。
- 神經功能障礙:帕金森病、面神經麻痹導緻分泌失控。
- 中毒反應:有機磷農藥中毒的典型症狀之一為流涎沫(參考《實用内科學》第15版)。
四、文學與文化用法
古典文學常以“涎沫”描寫人物狀态:
- 表貪婪:《儒林外史》第五回嚴監生“看見銀子,眼裡冒出涎沫來”。
- 表病态:《黃帝内經·靈樞》載“舌本爛,熱不止者逆,涎沫出者死”,描述熱症危候。
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 許慎. 《說文解字注》[M]. 中華書局, 2013.
- 林果為等. 《實用内科學》第15版[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22. DOI: 10.3760/cma.j.issn.0376-2491.2022.45.001
- 佚名. 《黃帝内經》[M]. 中醫古籍出版社, 2019.
網絡擴展解釋
“涎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字面意義:指“口水”或“唾液”,常見于方言或文學描述中。例如:“癫痫發作時患者會口吐涎沫”。
- 注音與結構:拼音為xián mò,字形結構為左右組合(“涎”為左右結構,“沫”為左右結構)。
2.來源與經典用例
- 古代文獻:唐代杜甫《黃魚》詩提到“泥沙卷涎沫,回首怪龍鱗”,《醒世恒言》中也有“焦氏照面一口涎沫”的描寫(、)。
- 方言用法:多用于口語或方言,如形容人垂涎時“口中流出涎沫”()。
3.擴展與比喻
- 生理現象:可描述疾病症狀(如癫痫)或生理反應(如饑餓時的唾液分泌)。
- 情感表達:部分語境中可引申為“迫切渴望”,如“眼中閃着涎沫般的貪婪”()。
4.現代應用與例句
- 文學描寫:例如“餓狼般猛撲時口中倒流涎沫”(、3)。
- 日常口語:多用于形容人對食物或欲望的強烈反應()。
5.相關辨析
- 近義詞:口水、唾液。
- 使用場景:正式文本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文學或口語表達。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完整來源,可參考查字典、滬江詞典等(、4)。
别人正在浏覽...
百賦敗毀百沴拜認璧珰炳炳烺烺慘覈茶炊馳擲垂矜措筆大闆車東圃對稱性堕弱鵝存禮廢放飲番入泛子法式奮發向上高齋學士華人火徼護商胡疑嘉谟牋天監行建寅椒觞加人一等計費悸栗酒遊花麂眼籬娟潔鐐金淩毆前徽牽涉倩裝祈願犬吠之盜稔收若有所亡三臣三賴草世紀末施振棠梨田衣統貨銅儀猥酒蜲蛇維挽武舉霄壤信旛